挂靠市场又热了?是的。7月中旬,一个熟悉的微信语音重新掀起了波澜。中介阿斌甩来一句:“一级市政+高工,45万三年,可谈。”语气轻松,末尾还不忘加个笑脸。我回了一句“行情又抬头?”他立刻回应:“审计署都说睁只眼闭只眼了,怕啥?”这句话瞬间把我拉回半年前。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挂靠专项治理”,朋友圈、微信群、挂靠网站哀嚎遍野,许多中介一夜转行,证书人纷纷表态“永久不挂”。可半年过去,风声没了,价格回暖,证书市场再度“活过来”。这是“打假”失败了,还是风暴只是短暂停摆?真相藏在一份不怎么引人注意的文件中。
2025年初,审计署发布了第1号公告,其中两句耐人寻味。第一句:“部本级在9家企业一级注册建造师人数不达标却违规核准一级资质。”第二句:“未按要求开展注册人员动态核查。”前者是直指企业造假,后者却给了官方一个缓冲台阶:不是我们不查,是条件不成熟。翻译成人话,就是上层知道下层操作有困难,为了稳市场、稳企业,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上,这种做法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回顾当年大基建高峰,主管部门喊得震天响要“严查挂靠”,可一旦涉及重点工程进度,执法尺度立刻转弯。本质上,这是监管和发展之间的拉扯,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押着相同的韵脚。
现实是,当前地产熄火、基建减速,如果监管真要一刀切,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资质会掉级、项目被迫停摆、就业出现塌方式风险。这是任何一方都承担不起的代价。与其引爆系统风险,不如“选择性执法”——挂靠动态核查成了概率游戏,抽查几家、处罚几个,再配一篇“专项整治成效显著”的新闻稿。等风声一过,中介们悄悄恢复朋友圈更新,挂靠市场再度活跃。于是挂靠不是死亡,而是周期性的“休克”。决定其死活的,并非技术监管多么严密,而是市场需求和监管意志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政策刺激新一轮“旧改”“平急两用”项目上马,需求回弹,证书价格就会立刻反弹。
中介们早就明白这个节奏。他们从不真正离场,只是在低谷期把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而当挂靠价格上涨信号一出现,他们立刻活跃群聊、群发消息,“高价收证”“诚信合作”再次刷屏。一些证书人也蠢蠢欲动,打着“再挂一次就收手”的算盘。但这里必须泼一盆冷水:这可能是最后的窗口期。那份审计公告虽语气温和,但“未按要求开展动态核查”这句话就是伏笔。一旦未来某次再审计,完全可以翻旧账。届时企业有可能甩锅中介,中介直接跑路,唯独证书本人无处可逃。
要记得,刑法第二百八十条明确规定:“买卖国家机关证件”不再只是行政处罚那么简单,而是可能触及刑责。就算你签的是“兼职合同”,只要涉及虚假挂靠,就可能被认定为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真要追责,轻则罚款吊证,重则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未来五年,建筑行业最稀缺的,到底是证书,还是能力?当项目减少,行业竞争激烈,“挂”出来的资质只会越来越鸡肋;而“用”出来的实战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企业真正争抢的资源。中介能贩卖证书,却永远无法贩卖价值。随着市场理性化、监管数字化、政策转向高质量发展,那些手持证书却没有实战履历的人员,将逐渐边缘化。
挂靠不死,只是休克。但这种“重启”不会永无止尽。制度的缝隙终将补齐,技术的升级终会到位,而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一次次幸运逃过核查的人,而是那些用真才实干赢得信任的专业人士。趁着这波行情回暖之际,是继续冒险押注挂靠红利,还是踏实修炼内功迎接长期发展?答案,已经不难判断。
上一篇: 建筑资质审核通过率骤降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