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还在,挂靠行情没了。”这句话,成了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圈子里的真实写照。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证书,如今却让不少持证人直呼“寒气逼人”。
回顾十几年前,挂证市场风光无限。2010年,一级造价师挂靠价格约为8000元/年,到2020年一路飙升至5万元/年,持证人可以轻松依靠“租证”获得一份不菲的副收入。可在2024年,这个数字骤降至7500元/年,不少业内人调侃:“今年挂证收入只够交社保”,“明年恐怕直接抵电话费”。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供需关系的逆转。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已达15.3万人,数量比2019年翻了一番。证书多了,用人单位对“挂靠证书”的稀缺性认知随之下降,价格自然大幅缩水。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实际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步增加,导致供过于求,行情跳水。
其次,政策监管持续趋严。近年来,“挂证”被明确列为行业顽疾。住建部会同各地主管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人证分离”现象零容忍。截至目前,已有2.8万本异常注册的造价师证书被注销,不少企业也因此受罚。过去靠“证书挂靠”就能撑资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价格下跌也是政策倒逼下的必然。
第三,行业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造价师从“挂靠资源”逐渐转向“实操人才”。如今的市场更看重持证人是否真正到岗、是否能承担造价审核、全过程造价咨询等实务工作。对于单纯依靠证书出租的造价师来说,未来空间会越来越窄。而那些愿意真正投入项目的专业人才,反而更容易获得稳定收入和职业发展机会。
有人惋惜证书价值缩水,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行业走向健康的表现。过去挂靠市场火热,虽然造价师能赚取外快,但也催生了企业“资质空心化”的乱象。如今价格暴跌,意味着企业更加重视实效,推动行业逐步回归“凭能力吃饭”的正轨。
对造价师个人而言,未来的出路不在“挂靠”,而在提升专业竞争力。全过程造价咨询、BIM应用、工程造价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正逐渐兴起,谁能掌握这些实用技能,谁就能在行业新格局下站稳脚跟。
“证书还在,行情不再”,既是无奈的现实,也是新的转折点。造价师们该明白:证书只是敲门砖,真正能决定职业价值的,永远是过硬的能力与实打实的项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