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建造师出场费水涨船高,不靠证靠真本事的时代来了
更新时间:2025-09-05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6238         

建造师答辩新规


最近,不少建筑企业发现一个变化:优秀建造师越来越“贵”了,出场一次的成本明显上涨。不是市场疯了,而是政策变了。起点是江西省住建厅发布的一份新通知——《江西房屋建筑和市政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对项目负责人答辩环节的详细要求。从文字上看只是多了一场“答辩”,但实质上,它改变了建造师在投标过程中的地位,也改变了企业对人才的认知。

 截屏2025-09-05 10.21.48.png

以宜春为例,新规直接把建造师答辩推到了舞台中央。不是所有项目都强制要求答辩,但只要招标文件里明确写了,项目负责人必须到场,而且必须本人亲自答辩,不得由他人代替。适用范围涵盖合理低价法、综合评估法等主流评标方式,基本把市场主流项目全包了进去。更严的是答辩的执行细节:建造师若未到场或迟到,项目直接被淘汰;想找人顶替更没戏,现场要核验身份证、授权书原件,任何“走过场”行为都被堵得死死的。答辩题目现场临时抽取,重点聚焦项目情况和施工组织方案,根本不给背稿混分的空间。从通知发出到答辩现场,留足90分钟准备时间,既保证公平,也杜绝应付。30分钟的答辩中不允许擅自离场,一旦违规,直接记零分。

 

这样的操作,释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项目负责人不只是个“证件”,而是必须真实参与、有能力当场作答的“项目大脑”。靠证混资质、挂名骗中标的老套路,在新规面前寸步难行。

 截屏2025-09-05 10.21.58.png

更重要的是,宜春不是个例,而是全国趋势的缩影。上海早在之前就明确规定,对投标企业数量超过50家的重点项目,项目经理必须到场答3道与项目紧密相关的专业问题,考验其对整体施工方案的把控力。大连基本实现项目答辩常态化,几乎所有投标项目都要求建造师现场陈述,防止“纸上谈兵”;宁波则要求项目经理常驻本地,并能在两小时内到场参加临时答辩,甚至把迟到记入企业信用考核,进一步压实人证绑定。

 

可以说,建造师现场答辩已成为行业的新“硬指标”。这就像一块试金石——你真懂行、真参与过项目,一答便知;你只是挂证或借名,那现场就原形毕露。答不上项目基坑支护如何设计、讲不清雨季施工怎么防护,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管好一个工地?评标委员会不再只是翻阅纸面材料,而是通过问答来检验这位建造师是否真的具备“项目执行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建造师市场的“价值倒挂”开始扭转。过去证书等级就是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能挂几个证、能注册几个项目就代表能力。但现在,真正有经验、有能力、能独立讲清施工组织逻辑、应急方案、质量控制点的“实战型建造师”,才是企业愿意高价争抢的核心资源。换句话说,证书不再决定一切,能力和现场表达才是入场券。

 

对企业而言,也没有选择余地。想中标,项目经理必须出场答辩;想答得过,就必须派真能人。再也不能靠一纸证书过关斩将了,建造师的答辩表现,已经成为能否中标的关键砝码。

 

对个人而言,这则是一次真正的“价值重塑”。那些多年扎根现场、习惯了把施工图纸啃透、懂工艺也懂管理的“实干派”,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现在,不再是坐等企业找上门挂证挣钱,而是靠实力站上答辩台,用专业赢得市场。

 

从宜春到全国各地,我们看到一个趋势越来越清晰:建筑行业正在彻底告别“人证分离”的灰色操作,走向“人到、证到、能力到”的合规模式。这不仅是一场监管升级,更是行业洗牌的信号。建造师从过去的“资质工具人”转型为真正的项目决策核心,这是职业含金量全面提升的开始。

 

对所有建造师来说,这次变化值得警惕也值得期待。真正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争抢;而那些只拿证挂靠、不熟项目的人,很快就会在答辩台上暴露无遗。在这个转型期,是继续混、还是精进本事,每个人都得做出选择。未来能留下来的,一定不是证挂得多的人,而是能讲得清项目、扛得起责任的那个人。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