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建筑行业的招聘圈中,一条关于“二级建造师建筑证倒贴社保”的信息引发广泛关注:企业不仅不再为证书支付挂靠费用,还要求持证人自行补贴部分成本。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供需关系的彻底逆转,建造师证书从曾经的“躺赚神器”沦为“赔钱货”,背后隐藏着建筑资质管理和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
江苏一线市场数据显示,二级建造师建筑专业注册人数已超过15万,而每年的项目需求量仅在万余左右,供需比高达15:1。大量企业库中囤积了过量的单一专业证书,导致市场价格急速下跌。
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不少资质代办公司在为企业办理资质时,往往收集了数十本证书,却最终只使用少数几本,其他证书被退回。对于企业而言,二建建筑证已不再稀缺,一些企业甚至公开表示“证书过剩”。
苏州、常州等地的建筑企业已逐渐取消单证挂靠补贴,甚至出现了“倒贴社保”的现象:企业愿意代缴持证人一年的社保,但不再支付额外费用。这标志着证书市场的价值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单证建造师的“躺赚时代”彻底结束。
资质申报的成本核算是企业转变策略的重要原因。以苏州一家建筑企业为例,在申报建筑工程总承包二级和市政工程总承包二级资质时,企业对比了两种方案:
1)采用单证人员配置,需要招聘12名建筑证和12名市政证人员,每人每月社保成本1500元,总年社保支出约43.2万元。
2)采用双证人员配置,仅需9名建筑+市政双证人员和3名机电+市政双证人员,虽然双证挂靠费用在每年5000-7000元,但整体人数减少使社保支出减半,总成本控制在28.2万元,比单证方案节省15万元。
这一策略在江苏已广泛应用,不少国企和大型民企明确规定:双证建造师薪酬和补贴均高于单证者20%左右。对于资质申报频繁、项目集中度高的企业,双证持有者成为抢手资源。
面对行业格局的转变,持证人若想突破价格下行困境,必须主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业内普遍认可以下三种思路:
1)增项热门专业,提升证书溢价
江苏市场对机电、市政、水利等增项需求显著增长。据2025年江苏二建增项预测,机电专业占比达到47%,水利专业占比32%。拥有机电增项的建造师在苏州、南通等市政项目中需求旺盛,挂靠费用普遍高出单证6000-10000元/年。
2)利用政策红利,参与重点项目获取补助
南京江北新区、苏南部分开发区对高等级建造师和双证持有人提供政府补贴,最高可达2500元/月。一建和二建双证持有人进入重点项目,可通过政策叠加获得收入增长,同时增加证书的实际使用价值。
3)转型实操岗位,实现从“挂证”到“价值创造”
江苏各地住建部门正在严查挂证现象,仅连云港一地近期就通报了132名违规挂证人员。市场监管趋严倒逼证书持有人向项目管理和技术岗位转型。业内人士指出,拥有丰富施工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建造师月薪普遍超过1.2万元,远超单纯挂靠收益。
“靠证书接项目”的时代正在远去,市场对建造师的要求从单一资质符号转向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多地重点工程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技术标得分与持证人员的实际项目经验和技术能力挂钩,有些城市甚至要求团队中超过50%的建造师必须持有双证。
江苏南京河西、苏州工业园区、盐城产业园等重点建设区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具备多项资质和项目实操经验的建造师成为市场稀缺资源。
江苏二级建造师建筑证的倒贴现象,是建筑行业资质管理改革与市场供需调整的必然结果。证书从高价资产到“赔钱货”的转变,反映了行业对“证书+能力”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于持证人而言,只有通过增项、考取更高级别证书、参与重点项目和转型技术岗位,才能在行业变革中获得稳定收入与长远发展。未来,江苏建筑行业的竞争焦点不再是证书数量,而是持证者的综合能力和实际项目贡献度。
下一篇: 注册安全工程师可以加入哪些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