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事业单位职工将一级建造师证书挂靠到建筑公司,每月领取数千元报酬,最终被查处。这种情况在各行业早已存在:有人出租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建造师等专业证书,中介撮合交易,企业出资购买资质,持证人则“隐身收钱”,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各地曝光的案例触目惊心。重庆某设计院负责人挂靠建筑师证获利5万元;安徽一名园林主任长期出租建造师证;甘肃某水利系统甚至出现36人集体挂证,涉案金额超过70万元。住建部通报的数据显示,全国工程建设领域涉嫌挂证的人员接近两万人,其中不乏体制内员工。
第一是纪律红线。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禁止在外兼职取酬,挂证收钱属于变相经商,最严重可被开除,即便报酬通过亲属公司转账,也依旧构成违纪。
第二是行业红线。国家明确规定证书不得出租或出借,一旦查实,将撤销注册,三年内不得重新注册。挂靠项目发生事故,挂名者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北京一所学校工地发生事故后,挂证项目经理被终身禁止从业。
第三是廉洁红线。挂证费往往成为“隐形红包”。有人以“帮企业过审”为名,实则为企业背书;也有人将证书挂靠作为输送利益的手段,让证书变成腐败的外衣。
企业为了资质升级和投标资格,往往被证书数量要求所逼,证书成了市场“硬通货”。一些企业宁愿冒险租证,也要凑齐注册人员,拿到更多项目机会。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改变评价体系,重视企业的实际业绩与技术能力,而非单纯的证书数量。对于违规企业,应当实行黑名单制度,限制其投标资格,让市场环境回归公平。
挂证乱象的背后,还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认为“证书是个人财产,出租无可厚非”,不少体制内人员也抱有类似心态。甘肃36人集体挂证的案例,就是缺乏法纪意识和风险警觉的典型。通过公开案例宣传、严格问责和教育培训,让持证人认识到:证书是专业责任的象征,不是套利工具。
一句话提醒——“端了公家的碗,就别想着赚私下的钱”。
专项整治行动已让挂证乱象暴露无遗,但要彻底根治,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公职人员要守住纪律底线,证书应当服务岗位、服务群众;监管部门需完善实名制和动态监控,强化证书流向追踪;社会公众也要积极监督举报,让违规操作无处藏身。
证书归位,权力归廉,行业环境才能真正清朗。治理挂证,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更是守住职业尊严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 从挂证到真才实干:浙江建筑市场迎来新秩序
下一篇: 江苏二建证书价格暴跌,持证人为何倒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