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书挂靠市场上,人才与中介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骗局与风险并存。最近就发生了一起典型案例:一位中介冒充一级建造师同专业的校友,借着“同学情谊”的幌子,与一名人才建立联系。最初的交流中,这位中介极力营造出“校友”的亲近感,让人才逐渐放下防备,主动透露了姓名、实际工作单位,以及即将挂证的单位信息。就在对方以为遇到的是真正的同行时,这个中介却露出了真面目。
当得知人才其实已经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好挂证事宜,并没有打算在自己这里成交后,他立刻翻脸,不仅态度强硬,还恶狠狠地威胁:“要是不在我这挂证,我就去举报你!”一瞬间,人才气得浑身发抖。这种从“套近乎”到“翻脸威胁”的套路,正是一些不良中介惯用的伎俩。
事实上,行业里很多证书持有人都清楚,官方通报的“挂证”案例,大部分源于被身边人举报。举报人往往不是外人,而是与持证人有着某种联系的人:同事、朋友,甚至所谓的“熟人”。之前一些公开案例中,一建“三证”被废的持有人杨姣,就是被同事举报;而另一位持证人周燕玲的遭遇,更是让人始料未及,举报者的身份完全出乎意料。
由此可见,最大的风险并不在于监管部门的抽查,而是来自身边那些对你情况了如指掌的人。一旦他们心生不满或眼红,举报就成为了他们打击报复的手段。
因此,如果你的证书正在外面挂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守口如瓶。除了最亲近的家人,不要随意告诉任何人,甚至连家人有时候都要谨慎。很多持证人因为无意间在家人面前提及“证书挂出去能赚多少钱”,结果家人一时嘴快,对外人说漏了嘴,最终引来麻烦。
在当下经济压力巨大的环境里,挂证这种“躺赚”的方式,确实容易引发他人的嫉妒与恶意。你可能在家清闲,但依旧能有一份不菲的收入,这在旁人眼里就是“看不惯”的理由。人性的阴暗面往往在金钱面前被无限放大,别人可以忍受你辛苦挣钱,但绝对无法容忍你轻松赚钱。这种心理落差,恰恰是很多举报事件的根源。
所以,挂证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1)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哪怕对方声称是你的“校友”“同行”;
2)在聊天中,涉及真实姓名、单位、挂证去向等敏感信息,必须守口如瓶;
3)不要在朋友圈、群聊或公共场合讨论挂证收入;
4)一旦遇到威胁或敲诈,不要慌张,应及时保存证据,并寻求法律援助。
挂证市场鱼龙混杂,中介里不乏唯利是图之人,他们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制造假象,设下陷阱。人才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掉入圈套。与其说风险来自监管,不如说更多来自人心。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政策的收紧,而是“身边人的恶意”。
归根到底,证书挂靠虽能带来短期收益,但始终存在被举报、证书被废甚至追责的隐患。持证人一旦选择走上这条路,就必须学会保密和防范,不能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毕竟,能够真正击倒一个挂证人的,往往不是监管部门的一纸通知,而是某个你曾经信任的人的一次举报。
这就是现实:人心难测,防人之心不可无。
上一篇: 江西建筑招投标改革下的答辩新规:挂证、形式与地方保护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