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住建局近期推动了一场针对建筑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意在整治招投标乱象。此前,动辄上千家企业争夺一个不足千万元的小项目,围标、串标现象屡禁不止,大量空壳公司和“僵尸企业”充斥其中。为打破这一局面,主管部门要求部分招标项目必须由注册建造师亲自到场答辩,以此提高投标成本,逼退缺乏真实实力的企业。
政策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投标企业数量从原先的千余家骤减至三四百家,竞争压力显著缓解。然而在答辩制度背后,一个新的现象逐渐浮现——**挂证与“养人”**成为常态。
许多施工单位,尤其是挂靠国企资质的民营老板,会高薪招揽建造师“挂证”并驻地待命。在浙江杭州,这种模式尤为典型。因为当地招标方往往在投标入围后才提前两小时通知建造师答辩,若无法准时到场则自动弃权。为了确保随叫随到,不少建造师被长期“供养”在杭州,成为“答辩专员”。
答辩本身难度并不高,主要围绕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常识性问题,通常半小时书面作答即可。对于考过一级建造师的人而言几乎没有技术壁垒。正因如此,不少“挂证”人员——包括许多兼职的女建造师——被派往现场走过场。至于能否中标,依旧取决于招标方的态度和背后资源。
虽然制度名义上是“公开招标”,但行业人士心知肚明,最终仍是地方企业占优。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本地施工单位在税收、就业、政府关系等方面更具优势,外地企业即使付出巨额挂证成本,也往往难以分得一杯羹。
与此同时,挂证市场的待遇也在快速下滑。早期,部分岗位开出每月9000元工资、2万元证书费,并提供食宿保障;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建造师愿意挂证,条件已显著缩水——月薪降至8000元,证书费取消,伙食补贴也被削减。市场竞争“卷”到极致,哪怕待遇下降,依然有人趋之若鹜。
业内评论指出,江西的答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投标门槛,削弱了空壳公司借证书“跑马圈地”的机会。但由于挂证现象的普遍存在,改革的成效仍打了折扣。建造师虽被要求出面,却往往只是形式主义;而招标结果依旧由地方保护与资源关系主导。
换句话说,这场改革削弱了低门槛投机,却并未真正改变“挂证与关系”交织的行业生态。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既是治理进步的象征,也是潜规则顽固存在的又一次写照。
上一篇: 房地产评估师挂靠的风险与防范技巧
下一篇: 一建挂证最大的风险:不是监管,而是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