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指出:任何“不缴纳社会保险”的约定一律无效。无论劳动者是“自愿放弃”,还是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这种协议自始没有法律效力。《解释》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施行。
这一规定表面上是为维护劳动者的社保权益,但对于工程行业来说,尤其是一直存在争议的挂靠模式,几乎是一次“致命打击”。
新规第一、二条直接指向工程行业多年来的顽疾——转包与挂靠。今后,合法承包人将为挂靠方的用工风险“全额兜底”。如果总包单位将工程转包给没有资质的包工头,后者招的工人在施工中讨薪或发生工伤,劳动者可直接向总包追责索赔。
以往,总包挂靠收取的费用通常只是工程款的1%-3%,看似稳赚不赔;但新规下,一旦出现工伤,赔偿金额可能高达几十万元甚至更多,这意味着挂靠业务将从“躺赚”变成高风险“赔本买卖”。
过去,不少持证人通过“不缴社保、单纯出借证书”的方式获取高额挂证收入。但随着新规落地,企业必须为证书注册人员缴纳与其注册单位一致的社保,否则存在重大法律风险。这将直接终结“唯一社保”高价挂证的模式。
未来,证书价格将出现两极分化:
1)普通证书因无法带来额外收入,市场价将大幅下降。
2)由注册单位统一缴纳社保、工资、公积金的“三合一”证书稀缺性骤增,价格可能反而上涨。
对企业来说,这次调整意味着“挂靠躺赚”时代彻底结束。企业要么主动合规升级,确保所有用工、资质和社保齐备;要么在竞争中被淘汰。
对持证人而言,证书将回归技术和岗位本身的价值,社保绑定迫使他们慎选平台,稳定长期就业关系。
从积极的一面看,新规将让数千万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有了制度保障,这对于减少拖欠工资、推卸责任的情况有重要意义。虽然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从长远看,行业将更加规范和健康。
新规发布后,有网友猜测退休的建造师可能迎来“红利期”。然而,住建部及多地住建部门(如安徽、芜湖、漳州、日照等)已明确:已办理退休手续但未满60周岁的人员,不得用于资质申报(包括新设立、增项、延续等),并且必须有社保记录。这意味着即便是退休人员,也难以利用政策空隙重新进入挂靠市场。
这一次社保新规是对工程行业的一次深度洗牌。挂靠与违规挂证的“灰色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企业和持证人都将面临重新定位。短期内或许有人退出市场,但在阵痛之后,留下来的将是更注重技术与合规的“硬实力玩家”。
下一篇: 建筑企业资质申报必看用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