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职业资格考试中,我始终坚持一建(一级建造师)是性价比最高、最容易变现的一项。这不是随便说说的结论,而是我多年实操后的判断。前段时间刷抖音,看到有主播也在这么讲,不知道是不是听了我说的话,但无所谓,重要的是这个观点确实成立。
考完一个一建专业之后,再增项虽然仍有回报,但性价比就没有那么高了。对普通人来说,拥有三到四个热门专业,足以应对市场需求。但我选择一直增项,是因为我想把所有红利吃干抹净。2023年矿业专业一年挂靠市场价格曾达30万,今年轮到铁路30万,至于明年哪个专业能涨谁也说不准。对我来说,这都不是重点,我的目标是集齐所有一建专业,完成“大满贯”。
有人会问:一个人为什么能持续多年做一件事?答案只有一个——有利可图。否则就是出于兴趣,或者根本不会算账。我能坚持增项,是因为一建每年都能带来实际收益,有企业为我缴纳社保,同时无论我做培训还是证书挂靠中介,拥有一建资质始终是我最强的背书。
说白了,没有实力、没有流量、没有人品,是不可能有人愿意找你合作的。很多人问我:小白凭什么信你陪考?陌生人为什么敢找你挂证?因为我有真材实料。反倒是那些靠哗众取宠博流量的账号。
至于有些人嘲讽我没去考岩土、结构、发输变电,说实话我听了只觉得可笑。首先,岩土和结构是勘察设计类证书,一建则是施工类,两者根本不能同时使用。其次,我目前手握七个一建专业,市场估值在15万左右,而岩土市场价只有11万,结构更低,8万出头。我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去考一个没法变现的证书?如果哪天岩土也值30万,我会第一时间去考下来。说到底,我考证的核心就是为了赚钱,不具备性价比的事,我一概不做。
就拿今年的一建铁路专业来说,三四月份挂靠市场行情火爆,一度炒到30万一年;到了五六月,挂靠价格回落到23万,现在则只剩16-17万。这种波动是挂靠市场的常态,但很多人总是被“锚定效应”误导,以为30万就是正常价位。其实真正的常态应该是现在的16-17万,甚至说现在也可能是虚高,因为在严查挂证和集中延期前,铁路专业的证书不过几万一年。
过去建筑行业整体景气,大家都能轻松赚钱,对未来过于乐观。但现在经济周期已变,企业维持资质的动力减弱,自然也就没那么愿意出高价挂证。昨天刷到一个段子,蛮讽刺现实的: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怀疑丈夫出轨,理由是家用越来越少。夫妻俩一个在安徽,一个在浙江打拼,以前男人每月上交两万多,现在逐渐减到一万,女人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了小三。她多次跑到浙江“抓奸”,还联系了丈夫所有朋友,但始终找不到证据。
问题不是出轨,而是男人的生意收入大幅缩水,她不信,还坚持认为“肯定有鬼”。我看完只想说,现在经济这么差,赚不到钱不正常吗?这社会能月月上交一万家庭开支已经很难得了。有些人不下场就永远不懂,钱难挣、屎难吃。还把老公当提款机,完全没有理解和支持。很多中国夫妻关系的悲剧,其实就是这种现实落差导致的。
说远了,但本质是一样的:不懂周期思维的人,在下行期只会做错决策。很多人总是以为过去好,以后也一定会更好。但真正清醒的人知道,这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主要靠的是改革开放和人口红利,这不是常态,而是时代红利。现在这波红利逐渐结束,我们正在过渡到另一个时代。
建筑行业也一样,不是每个证书都值得拥有,也不是每种业务都还能做得下去。很多中介现在已经干不下去了。上游建筑企业利润下滑,资质维护的动力变弱,对挂证需求减少;而中介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一压再压,利润空间几乎被挤干。于是很多人转向“黑中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骗一单算一单,搞到几十万就跑路,根本不管建造师的证书会不会出事。
归根到底,这个行业变了。从以前的“稳赚不赔”变成了今天的“高风险博低收益”。现在考一建,仍然有性价比,但得看清方向,选对专业、避开风险,别被短期泡沫和网络噱头误导。
这条路不是不能走,而是要更精、更稳、更清醒。不是谁都能靠挂靠赚钱,也不是每张证书都能让你逆天改命。赚钱永远不是靠幻想,而是靠判断、经验和持续行动。
上一篇: 一建“烂大街”是最大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