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建筑企业“摆烂”放弃资质背后:高成本、低回报与行业规则博弈
更新时间:2025-07-25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4431         

建筑企业资质放弃

 

在建筑行业,企业资质是项目承接的“准入门槛”。没有相应资质,企业根本无法参与大多数工程项目。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维持资质的难度和成本都在明显上升。特别是在建造师人数成为资质审核的核心指标之后,企业面临的不仅是资源紧张,还有人才争夺战。

 

众所周知,建造师证书数量直接决定了企业资质等级的高低。为了维持或提升资质,不少企业不惜重金聘请建造师,部分甚至依赖“挂证”模式来应对监管。尽管近年来住建部持续整治“挂证”乱象,但现实中,企业对注册建造师的需求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建造师证书的成本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大量中小企业面临项目紧缩、利润下滑的困境。在项目中标难、利润微薄的现实下,企业要想长期维持高等级资质,往往意味着持续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但回报却日益减少。资质维护成本与项目回报的失衡,正在成为企业放弃非核心资质的重要诱因。

 

“摆烂”不是真的放弃,而是策略性收缩

面对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越来越多建筑企业开始选择“战略性放弃”部分资质。尤其是对一些业务占比低、回报率差的非核心资质,企业认为维持下去毫无意义,不如主动退出,节省成本,把资源集中到更具盈利能力的板块上。

 

这并不是企业“自暴自弃”,而是一种顺应市场环境的策略性调整。部分资质等级本身不高,重新申请难度也不大。在当前项目资源萎缩的周期里,与其硬撑着烧钱维持,不如等待政策与市场回暖后,再择机重新进入。这种“先退出再进场”的节奏控制,反而更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逻辑。

 

建造师要求成关键门槛,企业叫苦连天

目前资质评审中对建造师数量的要求居高不下,是企业选择放弃资质的直接因素之一。**一名一级建造师的年成本动辄数万元,加上社保、项目业绩要求等合规限制,企业维持一个资质的“人力成本”已成为沉重负担。**对中小型施工单位而言,这几乎等于“用人难、养人贵、出活慢”。

 

部分企业也曾尝试通过合规注册、在职聘用等方式解决,但现实是:合规方式成本高、周期长,而人才本身更青睐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抢人大战”中,根本处于劣势。因此,资质的建造师要求,正在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行业协会的“减负”建议,效果几何?

企业“摆烂”的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引起一些地区行业协会的关注。纷纷向主管部门建议,适当减少资质延期过程中的建造师数量要求,以减轻企业负担。在协会看来,与其让企业因资质要求过高而被迫退出,不如调整标准,给企业喘息空间。

 

但这一建议也引发了广泛争议。一方面,降低资质门槛,可能会影响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加剧;另一方面,这种宽松态度与住建部正在推进的“严打挂证、强监管”政策明显背离。如果协会既希望维持行业活力,又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会加剧制度内的混乱。

 

行业协会的这种两难处境,反映出整个建筑行业在转型期的阵痛:既要控制风险,又要保持市场活力,监管与放松之间的张力正日益加大。

 

未来趋势:从资质竞争到能力竞争

无论是主动“摆烂”,还是被动退出,一个现实正在显现:传统的“资质导向型”竞争模式正在逐步退潮,未来将更多向“能力导向型”过渡。这意味着企业不再靠资质拼规模、拼证书数量,而是靠项目管理能力、执行效率、合规能力等核心竞争力说话。

 

对建造师个人而言,这也意味着角色转型的机会。未来的市场更需要“人证合一”的实干型项目经理,而不是单纯持证待岗的“挂名人”。考试制度、注册制度也在悄然倾向于筛选出真正具备现场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而非“背题高手”。

 

资质放弃并非坏事,行业转型需有度

建筑企业放弃资质的“摆烂”行为,表面上看似消极,实则是企业对市场规则的理性回应。当维持资质的成本高于收益时,选择退出是合理的经营决策。问题不在于企业是否放弃,而在于整个行业能否建立一套与当前市场匹配、兼顾监管与发展的资质评估体系。

 

放松不是放任,严管不是一刀切。真正的行业改革,需要在制度层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优秀企业愿意留下,困难企业有机会重来,而不是逼得大家只能“摆烂”应对。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