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挂靠中介这一行到底赚不赚钱?能不能做到月入过万、年入几十万,甚至冲击百万?我可以负责地说:赚钱的有,但是真正能赚到大钱的人,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
这个行业赚钱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赚差价。比如,一本一级房建证书,单位出价2.5万,中介找到的建造师愿意2万成交,那中间5000就是利润。但实际情况往往更复杂,真正能赚到这5000的人,通常不是你,而是更上游的中介。
多数时候,成交都是靠“联合操作”完成,也就是中介对中介合作。单位通过A中介来找人,A中介再找B中介帮忙找证书。最终B中介对建造师报2万,A对单位报价2.2万,那中间就只剩2000利润,两个中介一人一半,也就每人赚个100块。说白了,你出一张嘴、打一堆电话、磨破一张脸,最后搞了一单,利润可能只有几百块,辛苦又焦灼。
中介公司一般有两种模式:
底薪+提成制:底薪通常在2000~4000元之间,成交一单提成10%-20%。这是新手刚入行时的常见选择,起码生活有保障,不至于饿死。
纯利润分成制(合伙人模式):不发底薪,但成交后利润分成可高达60%。这更适合老手或自己有资源、有客户积累的中介。
刚入行的人基本都从第一种开始做起,等积累了一定资源后,再慢慢向利润分成模式靠拢。
收入方面,公司里头部中介月利润可以做到10万以上,中层大约稳定在2-3万,刚入行的小白就比较惨,一个月能做到1万就已经是“天赋异禀”了。绝大多数新人都是拿着三四千的底薪硬熬。中部员工工资大概在8000~1万之间,而顶尖的那批合伙人型中介,年入50万是有的。
是不是和你原来想象的“年入百万”“暴利行业”差得有点远?确实如此,证书中介虽然有利可图,但远没那么轻松暴利,更多是苦力活。
说白了,行业越来越卷。以前建筑行业景气,中介还没饱和,一个电话一个加,一天打几十个电话就能开单。那时候确实有红利期。
但现在不同了:
• 建造师和单位每天接十几个中介电话,早就烦透了;
• 建造师愿意挂靠的越来越少,单位也不再那么着急;
• 项目减少,资质需求下降,证书价格随之下探;
• 新人中介多、经验少、话术差、资源有限,极难起步。
我带的徒弟们,有时打一天电话,一个有效加好友都没有。过去建造师微信加好友通过率能有15%,单位在5%左右,现在建造师只有3%,单位更低,可能只有1%。
行业变了,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环境确实在收缩。
简单说四个字:“拼命打电话”。
早上起来就开始打,能打500个电话的都算正常,有人甚至打到800。建造师电话打完打单位,微信加不到人就换号再加。白天打电话,晚上再发朋友圈、做社群、私聊客户、维护资源。一整天脑子都在想着怎么“搞到人”。
还有些中介为了加人,什么方法都用。有人扮装甲方、有人装行业协会,还有人假装招人、假装合伙,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你说这行业赚钱吗?确实,有人赚,但这不是常态。真正赚钱的是:
• 有稳定单位资源;
• 有建造师稳定供给;
• 能打通上下游渠道;
• 肯熬时间、能吃压力、没啥面子心的那种人。
现在单靠传统模式,尤其是新手中介,要想活得好很难。但机会不是没有,那就是打造个人IP,拥抱新媒体。
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做了:
• 打造朋友圈专业人设;
• 拍视频讲行情、讲政策;
• 做知乎、公众号、抖音分享经验;
• 直播露脸和建造师互动,建立信任。
有些人靠视频接单,甚至比打电话还稳。这才是新一轮的“红利入口”。中介不能再靠“电话+微信”的老办法过活,必须用“内容+信任+曝光”做长期积累。
所以,我也建议那些准备入行的,不妨一开始就把定位往“人设型中介”靠,别只是个“电话机器人”。能露脸能讲、专业可靠、愿意积累信任的那种人,依然能在这行活得不错。
值不值,看你怎么衡量。
如果你只是想赚快钱、轻松月入过万,那这行不适合你;
如果你能承受压力、放下面子、愿意坚持打磨自己,那也许你可以熬出来;
如果你能借助新媒体做出人设、抓住信任红利,那你大概率比多数中介走得更远。
中介赚的是“资源整合的钱”,说白了就是信息差。哪怕这个信息差越来越窄,它依然是有价值的,只是门槛变高了,周期变长了,内卷变狠了。
要不要做?你自己想清楚。如果你能接受短期的苦、能沉下心运营自己、能放下面子换未来的体面,那就值得试一试。
下一篇: 挂证陷阱揭秘:警惕这五大黑中介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