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各地住建局,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过去为了“抢资质”挤破头的建筑企业主,如今却扎堆排队注销。不是因为行业彻底没活了,而是“资质”这张入场券,越来越贵,也越来越不好用了;在吉林,企业主老张一边填着资质注销申请表,一边苦笑:“去年养资质花了18万,今年挂靠费再涨30%,还不如转行去卖奶茶。”这并非个例,全国各地二级资质企业正加速“断舍离”,主动退出资质游戏。
以二级房建资质为例,按照最新标准需要配备3名注册建造师及技术负责人。建造师挂靠费用平均每人每年5万元起,加上必须缴纳的社保、工资等支出,一个资质每年成本轻松突破20万元。北京某中小建筑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手里有三个二级资质,光养资质一年要60多万,相当于一套房子的首付。问题是资质花大钱养着,项目却越来越少,根本不成比例。”
挂靠曾是一种“潜规则”,但2024年以来政策连出重拳。
动态核查机制加码:一年内注册变更2次以上的建造师直接进入“黑名单”,无法继续注册;
社保联网严查“人证分离”:住建部与人社局数据贯通,一旦发现人不在岗、证在用,轻则注销,重则处罚;
信用惩戒加码:福建某企业因挂靠被查,直接被取消资质,并列入信用黑名单,3年不能投标。
此外,2024年底大量换发的二级资质即将到期,续期要求按新规补人,不补则失效。这对于人员配置本就紧张、利润微薄的小公司而言,无异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资质退出潮之下,证书市场“凉凉”。
曾经炙手可热的二级建造师,如今挂靠价跌破1万元/年;一级机电建造师挂靠价甚至跌至2.8万元以下。浙江一中介趁机低价收购了50本建造师证书,还喊出“政策回暖,三倍翻盘”的口号。
他们赌的是三个可能:
未来政策重新宽松,资质需求激增;
特殊业绩证书会因稀缺而升值;
大量企业注销后,证书持有人将成为“香饽饽”。
但业内人士提醒:“这是高风险博弈。若住建部继续收紧监管,这些证书可能真的变成废纸。”
在生死存亡的节点,各地建筑老板纷纷“自救”:
砍资质做专项或劳务:江苏某公司注销总包资质,转型做装配式构件安装,靠技术拿下多个项目。老板坦言:“现在靠实力,‘无证驾驶’也能接活。”
共享证书,成立“资质合作社”:三家小企业抱团合资,共用建造师团队,分摊维护成本。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河北一联盟就因其中一成员挂靠违规,全体资质被冻结。
员工内部考证:重庆某公司推“考证奖励计划”,员工考下一建奖励1万元,挂靠费用省下了,员工也能加薪留人。技术员小王就是例子,考下证后年薪直接翻倍。
尽管资质仍是入门门槛,但其“含金量”已显著下降。住建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强调“淡化资质、强化业绩”。
例如,北京某大型招标项目中,企业信用评分权重从30%上调至50%,资质仅用于门槛审核。信用高、业绩优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加分和中标机会。
这意味着未来拼的不是“证书厚度”,而是综合实力——技术能力、项目履历、客户口碑、信用评级。
“资质注销潮”不代表行业彻底崩盘,而是一次深层次的行业洗牌。
一方面,它倒逼企业反思过往对资质的依赖,推动向技术密集、管理精细型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它也清洗掉大量靠“证书堆砌”的僵尸企业,为行业释放出更多资源与空间。
未来,真正能站稳脚跟的建筑企业,将不再靠资质挂靠和拼人员数量,而是靠核心技术、稳定团队、良好信用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就像一位企业主所说:“过去是‘靠证赚钱’,现在是‘靠本事吃饭’。”
这一波注销潮,或许才是中国建筑行业真正成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