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粉丝向我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建挂项目的故事,原本以为是“稳赚不赔”的两年挂项目,最终却变成了法律拉锯战、经济大损失的“血泪教训”。
这位朋友是一级建造师房建专业持证人,同时拥有B证,社保唯一。2020年5月,他进入杭州一家建筑公司,以“项目经理”身份挂靠在某项目上,约定年薪20万元,两年合同期,计划顺利结束后可以拿到40万元。项目经理虽名义上负责项目管理,实际多数时间“喝茶为主”,俗称“喝茶经理”。
但事实并非如想象中轻松,也没有像预期那样平稳结束。
前期,项目运行尚可,头6个月每月发放1.5万元薪资,后续10个月涨至近2万元,累计收入将近30万元。尽管没有全职参与一线管理,他也保持了履职意识,定期巡查项目、记录施工问题、配合监理整改——履行着一个建造师项目负责人的基本义务。
但从第17个月开始,工资突然停发,公司以“资金困难”为由搪塞。起初他还愿意继续坚持,毕竟之前合作较为顺畅,公司信誉尚可。但谁能想到,这一“忍耐”最终成为他难以追回薪资的转折点。
项目后期完全停工,公司账面资不抵债,老板跑路,资金链彻底断裂。原来这家公司早受恒大暴雷等地产危机连带影响,多个项目回款困难,垫资压力巨大,业务崩溃也只是一瞬之间。
于是,这位朋友虽然在项目上勤勤恳恳干了两年,却只拿到了不到30万工资,其余薪资完全打水漂,甚至不得不将公司起诉至法院。讽刺的是,他虽然官司胜诉,但公司已破产清算,一分钱也未能执行到账。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看似高薪、轻松的项目挂靠,其实藏着极大的法律和经济风险。”
他从中总结出以下四条血泪教训,希望每一位从事建筑行业、准备挂项目或做“喝茶经理”的朋友都能引以为戒:
不管你和企业多熟、关系多好,一定要签署正规的劳动合同,对工资金额、发放周期、岗位职责写得清清楚楚。此外,日常工作中注意保存工资转账记录、工作群聊天截图、现场打卡信息、任务指令记录等关键证据。这些在维权时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别以为“喝茶经理”就可以置身事外。在项目终身责任制日益严格的今天,项目出了问题追责的第一人往往就是建造师。所以工作中签字文件要拍照、施工隐患要有记录、整改通知要转发留痕,一切围绕“我已尽到责任”做准备,才能在未来意外发生时最大程度保护自己。
当企业开始拖欠工资、项目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不要再幻想“后期会补发”或“老板人还不错”这种奇迹。一旦察觉不对劲,应该第一时间咨询法律意见、保全证据、协商离职。拖得越久,损失越大。很多人就是心太软,错过了止损的最佳时机。
在项目中,监理单位是第三方监督力量。和监理保持良好沟通,有问题时借助监理的书面文件、整改单等增强履职证明力,也可以推动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特别是在挂证不挂职的灰色地带,监理往往是你“实质管控”的最好辅助。
现在的项目经理,早已不再是坐办公室“挂个名”的轻松角色。在挂证监管日益严格、行业风险频发的大环境下,“喝茶”可能喝出责任事故,“躺赚”可能躺到法院。拿证不是错,挂项目也不是原罪,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其中的法律边界和现实风险。
希望大家在追求收入的同时,也要守住风险底线、保全自我安全。别让一纸合同、一句承诺,把你的职业生涯带入万劫不复的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