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最新一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筑业企业资质部分——共有45家企业参与公示,结果通过的仅6家,通过率还不到14%。这个数字属实有些扎眼,不少业内人直呼:“太难了!”
就在这次公示前一周,住建部还通报了两家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被撤销资质的消息,原因都是“业绩不属实”。要知道,这些企业都是通过“承诺制”取得一级资质的。所谓“承诺制”,就是企业在申报时对相关条件做出承诺,可以先行取证。但别以为拿到证书就高枕无忧了,住建部后续还有严格的核查流程,一旦发现业绩不达标,立刻撤销,并且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这也揭示了一个现实:现在的资质申报门槛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后续核查更为严格,让不少企业“过关”难上加难。
我们再说回此次通过率仅14%的专家审查。虽然具体的专家意见内容没有公开,只有企业自己能看到,但根据经验推测,问题大概率都集中在“业绩”这一项。因为如果是人员、资产等方面不达标,早在初审阶段就会被刷下来。既然能进入专家评审环节,就说明这些“硬指标”基本过关,剩下的“软肋”也就只有业绩了。
如今的资质申报,对业绩的审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格。几乎所有要求的业绩都得在“四库一平台”上可查,平台查得到只是基本要求,真正的挑战在于——这些业绩还必须完全符合资质标准的各项技术和指标。换句话说,光有“项目经历”还不够,“质量硬、数据全、指标准”才是专家看重的关键。
和过去比起来,资质申报的难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以前虽然流程复杂、资料多,但大多是纸质材料,核查难度相对较低,很多信息查证不便;而现在,申报全流程数字化,人员信息、社保、业绩数据全部联网可查、实时比对,一切信息透明公开,任何造假行为几乎无处遁形。
面对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申报环境,建筑企业想要顺利拿下资质,靠“运气”或者“包装”已不再可行,唯有真实、扎实的项目业绩,才是通往资质之门的“硬通货”。
可以说,资质申报已正式迈入“实力说话”的时代。每一家企业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从人员到项目,从资料到数据,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才能在这场资质评审“大考”中脱颖而出。
上一篇: 云南235人职称申报造假被撤销
下一篇: 建筑企业为何选择资质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