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一则公告,在建筑行业激起了轩然大波。公告指出,在2024年建筑工程高级职称申报过程中,共有235名申报人员因材料造假被撤销职称。这一事件无疑是向整个行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也再次暴露出部分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严重缺失。
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堪比“高仿展览”
在这次被查出的235人中,伪造材料的手段令人瞠目结舌:
191人伪造中级职称证书,试图用“假证”蒙混过关;
4人同时伪造中级职称与一级建造师证书,企图一箭双雕;
6人伪造一级建造师证书;
6人伪造社保缴存证明;
1人伪造学历证书;
1人伪造劳动合同;
26人“单位信息不符”,涉嫌挂靠注册证书。
可以说,这场“材料造假大赏”简直像是一场假证界的“创意竞赛”。但这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聪明”行为不仅触犯了规定,更可能葬送了自己的职业未来。
打击造假,监管力度持续加码
近年来,国家对于职称评审的监管措施不断强化。人社部早已出台《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各地也在逐步完善社保联网、证书核验、业绩追溯等监管机制。造假行为在如今的信息化环境下,根本无处遁形。
云南此次的雷厉风行,不仅是对造假者的震慑,更是对整个建筑行业传递出的强烈信号——诚信,是职称评审的生命线,任何人不得逾越。
职称是“硬通货”,必须靠真本事获取
职称不仅是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认证,更直接关系到其职业晋升、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提升。因此,靠造假得来的职称,是站不住脚的“空中楼阁”,一旦东窗事发,等待他们的将不仅是职称被撤销的惩罚,严重者还可能面临法律追责,甚至被列入行业黑名单,终身难翻身。
企业也不能当“甩手掌柜”
有些单位面对员工造假行为,选择“眼不见为净”或干脆注销申报,试图撇清关系。但监管部门早已明确:用人单位必须承担审核责任。职称申报不是个人行为的“独角戏”,企业同样要履行把关职责,不能让造假行为从内部生根发芽。
打造公平环境,从诚信做起
此次云南对造假行为“零容忍”的处理,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职称评审不是儿戏,而是对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权威认定,必须公正、严肃、专业。
我们呼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切勿心存侥幸,更不要企图以造假换“捷径”。唯有凭实力说话,脚踏实地积累业绩,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走得更稳、更远。也希望各级单位切实履责,协助营造一个风清气正、诚实守信的职称评审生态。
别忘了,这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声誉与未来。
上一篇: 退休监理工程师证书还能不能挂证?
下一篇: 资质申报进入严审时代,建筑企业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