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证书贬值潮下,还值得考吗?
更新时间:2025-05-22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4195         
标签: 证书贬值

证书贬值


在建筑工程领域,职业资格证书一直是行业通行的重要门槛。表面上,它们代表着专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认可,实则背后承载着更多复杂的现实——挂证、转岗、求职、谋发展。在这个被证书主导的行业语境中,考证的真实目的,远不止“提升专业能力”那么简单。


一、考证的“原罪”:挂证利益

过去十多年间,考证市场始终热度不减,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挂证需求的强力推动。尤其是一级建造师等高含金量证书,一度成为“躺赚”象征。


在2013年前后,一级建造师建筑专业初始注册三年可挂证获利10万元左右,市政专业更可达到18万元。这对当时不少月薪不过几千元的从业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在这种强烈的利益驱动下,大量从业者选择报考,并非出于对管理岗位的追求,而是希望通过挂证获得额外收入。


然而,挂证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政策的不断收紧,住建部及各省市近年来频频开展动态核查与专项整治,挂证逐渐从“灰色收益”走向“违法红线”。2024年的整治行动尤其声势浩大,数以万计的证书与单位被曝光。尽管如此,2025年仍有不少中介公司持续活跃,挂证现象并未完全根除。


二、考证的多重目的:不仅仅是挂证

虽然挂证在一段时间内是主导因素,但考证并不等于挂证。在不少岗位的招聘中,资格证书早已成为求职的“入场券”。


以造价师为例,2015年前后,造价师招聘需求旺盛,几乎所有岗位都要求持证,无论是否有实际经验。许多求职者通过考试获取证书后,迅速获得面试机会,成功跳槽到房地产企业、设计院、咨询公司等岗位。这说明,在某些阶段,证书的实用性远高于学历和经验,成为职场转型的有力武器。


此外,还有部分人考证仅出于自我提升的目的。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不少专业人士将考证视为专业知识的系统补充,或是完成多年来的职业“收集癖”,例如集齐“造价+建造+监理”等“行业三证”。


三、证书≠能力,管理岗位不能靠考出来

考证的普及带来一个行业错觉:只要有证,就能胜任岗位。然而,现实远比考场残酷。


例如,一级建造师虽然是项目经理的必备条件,但真正能担任项目经理的人,绝不可能只靠几本教材。工程管理涉及各方利益关系,涵盖施工总包、劳务分包、甲方、监理、设计、审计等多个角色的博弈与协作。这些并非考试内容,而是在一线吃过亏、被骂过、喝过无数酒之后,才摸索出来的“潜规则”。


因此,证书只能作为门槛,而非能力的保证。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四、2025年挂证是否还有出路?

从政策角度来看,2025年挂证仍属违法行为,住建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相关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将持续动态核查。任何未在本单位实际任职的注册行为,都可能引发处罚,甚至吊销资格。


但从现实层面来看,挂证仍未被彻底杜绝。部分中小企业因资质年检或投标要求,仍在暗中寻求挂靠资源;部分中介平台也依然在活跃运作,只是更加隐蔽。


对于考证者来说,2025年是否还要“奔着挂证去”,已不再是绝对的“红利通道”,而更多是一种“风险投资”。


五、是否该考证?答案从未变过

对于那些还在纠结“现在考证还有意义吗”的人来说,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是否已经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否愿意为未来多一个选项?


即使不挂证、不跳槽,仅仅是为了个人提升,考证依然是值得的选择。证书是能力的象征,也是信任的凭证。在职场上,它为人们提供谈薪、转岗、晋升的底气。在职场之外,它是对一个人自律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侧面印证。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证书,再多机会也无法抓住。有了证书,即使暂时用不上,也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成为关键筹码。


六、2025年,哪些证书值得投入?

目前市场认可度较高、用途较广的证书仍包括:

1.一级建造师(各专业)

2.一级造价工程师

3.注册结构/岩土/电气/给排水工程师

4.环评工程师

5.法律职业资格证

6.中级经济师、社工师、软考高级


这些证书或为资质所需,或为岗位刚需,仍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随着监管升级,“人证合一”将成为主流,但这并不削弱证书本身的意义。


证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考证从来不是为了挂靠一个资格,而是为人生多留一条路径。能不能用,是市场说了算;值不值得考,是自己说了算。未来不确定,但准备永远不会白费。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