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市住建局发布通报,对一批在整改过程中未按要求提交材料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曝光。通报指出,这些单位和个人未能在“三库一平台”按时完成自查材料提交或整改内容不齐,将面临资质动态核查。若在5月30日前仍未完成整改,将依法移交执法部门,依规处理涉嫌“挂证”等违法行为。
这份通知再次将“挂证整治”话题拉回公众视野。事实上,自2023年8月起,住建系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挂证”专项治理,初期各地纷纷通报上万名涉嫌人员,整个行业一度风声鹤唳。然而,进入2024年春节后,整治进程却逐渐趋于沉寂,让不少人以为这场风暴已经悄然落幕。
如今,随着新的通报发布,人们意识到,“挂证”整治其实并未结束,只是步入了一个“缓进但不退”的阶段。此次被点名的,多为多轮整改仍不到位的“钉子户”,而住建主管部门依旧选择给出整改机会,而非直接处罚,这一做法再次引发了行业内部的深思。
挂证难解:企业资质与现实需求的博弈
挂证现象的根源,业内人士早已心知肚明。现行资质标准要求企业配备大量注册人员,尤其是建造师等关键岗位。但行业整体下行,人才流动困难,很多企业自身并无足够储备,为保住资质、参与招投标,只能借助“挂证”手段凑数维系。
这本就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当主管部门一方面加大打击挂证力度,一方面又持续开展资质核查、推动临时资质换证,就无形中将许多中小企业推向绝境。整治目标虽明确,但执行节奏过快,反而可能造成行业震荡、项目停摆,甚至更多失业。
正因如此,当前的“整而不罚”,既可被视为监管权衡利弊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现实层面的务实选择。在房地产持续低迷、建设行业承压的当下,维持企业基本运转、避免行业雪崩显然更加迫切。
软着陆还是硬碰硬?监管策略的两难选择
“事急则缓,事缓则圆”这句老话在当前背景下尤为贴切。住建部门采取“曝光—整改—宽限”的流程,体现出在治理“挂证”问题上的审慎态度。在警示作用与维稳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这种“高举轻落”的做法虽然可能被批评为软弱,但确实最大程度保全了企业生存空间。
但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仅靠宽限与劝导显然不足以遏制乱象。若对屡查屡犯、拒不整改的单位始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仅无法形成有效震慑,反而可能助长观望、侥幸心理,损害规范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因此,监管部门仍应划出清晰的“底线红线”。对主动整改者给予宽容,对恶意挂证者则要依法依规处理,让“震慑”不止于文件通报,而落地于实际行动。唯有如此,才能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洗牌。
走出困局,行业需要制度与市场的双重转型
挂证乱象的出现,实质上是体制机制与市场现实之间长期脱节的产物。要想彻底根治,既要通过制度改革降低企业维持资质的门槛,让“靠能力拿项目”取代“靠证书撑门面”;也要逐步优化人才流通机制,让真正具备能力的工程师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从“查挂证”走向“去挂证”,再迈向“无需挂证”的制度终点,仍需时间与共识的积累。而在这条改革之路上,既要有制度的坚决推进,也要有对行业现状的冷静理解。唯有如此,建筑行业才能摆脱顽疾,迎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2025年注册工程师挂靠价格详解
下一篇: 证书贬值潮下,还值得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