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省对资质管理和项目履职监管的逐步收紧,一些地方开始对建造师证书的使用范围做出“非官方”的限制。虽然一级建造师理论上全国通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本地化”的趋势已经在部分省份悄然生根,尤其是在浙江。
浙江企业为何“只认本地证书”?
不少业内人士已经注意到,目前浙江省内很多建筑企业在寻找建造师时,开始主动筛掉外地证书,只愿意接受本地注册的。甚至可以说,在实际需求上,浙江对外地证书的限制程度已经超过了部分地区对二级建造师的限制。
那么,为什么浙江的企业开始“只要本地人”?归根结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动态核查要求严,外地人难配合
浙江作为建筑大省,长期在资质管理、动态核查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当前的招投标制度中,企业在投标时需提供建造师的动态核查证明,评标阶段要进行审查,一旦实际派出的项目经理与承诺不符,系统会自动触发对企业资质的全面核查。
如果建造师是外地人,平时不在本地,遇到主管部门突击检查或项目履职抽查时,很容易被识破。这不仅会使企业面临处罚,还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履约和后续投标资格。
二、出勤管理更智能,打卡造假难度大
浙江省对中标项目经理的履职情况监管也更加细化。现场考勤、打卡、签到等行为已经全面接入智能系统,照片打卡早已过时,如今依赖卫星定位和实时位置上传。一旦人不在本地,考勤数据难以造假。
尤其是在需要频繁出场答辩、现场签字等实际操作中,本地人显然更容易做到“随叫随到”,外地人则配合成本高、响应时间长,直接影响企业的履职合规性。
三、省钱又省心,本地人更“划算”
外地证书虽可挂靠,但一旦涉及实际出场,企业往往需要额外支付出场费、差旅费、住宿费等费用,综合成本远高于本地人员。而且外地建造师通常对浙江省的招投标环境、施工要求不熟悉,沟通成本也更高。
在企业逐渐转向合规化、低风险运营的大背景下,本地证书显然更具“性价比”——不仅方便管理,也减少了违规风险。
不是不认,而是不敢用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并未出台任何文件禁止使用外地一级建造师证书,所谓“只认本地”的现象,是企业出于自我风险控制的主动选择。
这种趋势,其实也反映了当前建筑行业监管日趋精细化的方向。各地住建部门不断强化对挂证行为的打击、对项目履职的核查,最终目的就是淘汰不合规企业、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
其他地区也在收紧区域执业
实际上,不只是浙江,一些省份也在尝试区域执业制度的细化。例如:
1.京津冀地区允许二级建造师跨省执业;
2.江苏、浙江、上海已实现二建跨区域注册;
3.四川与重庆两地实现了职称互认;
4.陕西省的二建可在西藏注册执业。
这些政策表面上是放宽,实则是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对区域人员流动的可控性。
全职才是真趋势,挂证路愈发难走
随着政策监管愈发严格,“挂证”时代正在逐步走向尾声。就算是监管最为严密的浙江,也难以彻底杜绝挂证行为,但通过动态核查、智能打卡系统、投标倒查机制等手段,已大幅压缩了其生存空间。
对企业而言,寻找本地全职、能履职的建造师才是长远之计;对持证人来说,依赖瓜证的副业越来越不可持续,全职履职反而成了更稳定的选择。
建筑行业的合规化进程还将持续,想要在这一行业中站稳脚跟,不妨早点调整思路,顺势而为。
上一篇: 建筑证书热潮降温,江苏提前踩刹车
下一篇: 一建证书价值暴涨,这一次别选错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