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8月底住建部发布严查“挂证”专项行动以来,关于“挂证”的话题便成为了业内的热点。各省市陆续公布了涉嫌“挂证”的名单,从几百到几千、甚至几万,不断引发公众和行业的关注。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号、头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充斥着这些名单的传播,吃瓜群众的热情可见一斑。初期的“挂证”整治几乎达到了高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12月之后,所有的热度似乎逐渐消退,名单发布的频率减少,公众对此产生了疑问:这次整治行动会像2019年一样“高开低走”,不了了之吗?
一、市场反应与中介的活跃
尽管住建部的“挂证”整治行动在大部分地方处于“静默期”,但市场上却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进入12月后,一些中介开始蠢蠢欲动,继续寻找“非唯一社保”的证书。市场中出现了不少短期“挂证”的广告,特别是在朋友圈和社交平台上,这些广告的出现频率并未降低。部分人才甚至显得无所谓,表示他们通过短期“挂证”一直没有受到影响,依旧能够轻松挂靠。中介机构对此乐得赚取快钱,甚至有些省份开始逐步注销证书后再重新注册到其他省市。可以看出,尽管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在某些地区迎来了新的机会。
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相关人员对“挂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工程行业中,对于证书挂靠的需求从未完全消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监管的力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短期内,监管的高压态势难以完全阻止市场的活跃,中介们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
二、水利部加入“挂证”整治战团
2025年1月24日,水利部发布了一则通知,公布了2025年第一批涉嫌在多个单位注册的水利工程监理工程师和一级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挂证”名单。这次共有373名监理工程师和256名一级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被列入异常名单,原因是他们涉嫌在多个单位执业,违反了相关管理规定。尽管此次信息并未完全公开涉及的“挂证”证书所在单位,但很可能这些工程师在住建部注册的证书被多次使用。
水利部的介入显然使得“挂证”整治行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往,住建部对“挂证”的整治相对集中于建筑类证书,而此次水利部的加入标志着更多行业也开始受到监管的关注。随着多个部门的介入,未来“挂证”问题将更加复杂,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自己的证书问题。
三、2019年住建部“挂证”严查的收尾
回顾2019年住建部严查“挂证”的情况,虽然一度引发了广泛关注,但最终的处理结果并未达到许多人预期的“重拳出击”。当时,住建部对“挂证”行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各省市也陆续公布了涉嫌“挂证”的名单,市场上的证书价格也一度翻倍上涨。很多敢于冒险的企业和工程师开始尝试短期“挂证”操作,短期挂证市场逐渐兴起。
然而,住建部的整治并未能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尽管大量证书被注销,许多证书仍然被“转移”到其他地方。2019年严查行动的收尾让一些人产生了疑问,是否这种整治行动只是一次“高开低走”的表面功夫?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处罚主要以注销证书为主,虽然很多证书被注销,但并未有太多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出台。由于注销和重新注册的操作相对简单,市场上短期“挂证”的现象依旧存在,部分中介甚至在疫情爆发后再次活跃,证书注册几乎恢复了“正常”状态。
四、环保部的“挂证”严查收场
环保部的“挂证”整治行动也为业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环保部在2017年就曾经进行过一次“挂证”严查,并在2021年底再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查处。此次严查行动的重点是环评师的证书问题,特别是环评师是否存在挂靠住建部的证书问题。环评师的证书是环保部门严格审查的对象,而住建部的证书查询则是公开透明的,给了环保部很大的监管压力。
在这次严查行动中,环保部不仅核查了证书是否真实有效,还依据地方的不同标准对环评师进行了扣分处罚。根据地方的不同规定,环评师的证书可能会因为挂证行为被直接作废,扣分的标准也因地而异。这一过程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市场震动,但与住建部的处理方法不同,环保部的处罚更加严格,地方监管力度也较强。
五、住建部此次“挂证”严查的未来走向
对于住建部本次的“挂证”严查,很多人猜测它是否会像2019年那样最终不了了之。从目前各地的执行情况来看,严查依然以注销为主,很多地方仍然在督促企业和个人进行自查和整改,拒不整改的将受到禁止注册的处罚。虽然注销和整改仍是主要手段,但住建部和地方的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表示,对于拒不整改的人员和企业,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禁止其在未来三年内注册新的证书。
在这种背景下,短期“挂证”的市场是否会继续活跃,依然值得关注。尽管无法彻底杜绝“挂证”行为,但从监管措施的不断升级来看,未来“挂证”市场的空间将越来越小,相关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必须更加谨慎,以避免受到处罚。
上一篇: 挂证费用287万元全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