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山日报》头版发布了一篇关于黄山市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结的文章,其中提到黄山市纪委监委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明确表示坚决扛牢省委巡视整改责任,全面完成了反馈的20项整改任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黄山市在此次整治行动中,配套开展了全市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兼职取酬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共处理处分了55人,并成功退缴违规挂证费用287万元。
然而,这样的整治结果却让许多人感到有些失望。55名被处理处分的人员,退缴的费用总额仅为287万元,平均每人退缴的挂证费用不过5.2万元。这一数字似乎难以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挂证”问题严重且广泛的背景下。文章还提到,很多人对黄山市这一整治结果产生疑问,认为“处理处分55人”意味着党内警告,而非更严厉的处罚,似乎并未真正打击到“挂证”行为的根源。
一、黄山市的整治力度:是否足够?
文章提到黄山市纪委监委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处理了55人,并退缴了287万元违规挂证费用。虽然这笔款项听起来数额不小,但考虑到黄山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类似“挂证”的现象广泛存在,55人所退缴的费用,显然无法掩盖整个问题的规模。首先,55人退缴的金额,平均每人仅为5.2万元,这个数字显得相当低。实际上,挂证带来的利益远不止这些,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等领域,挂证费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数额,某些知名企业甚至开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价格来吸引人才挂证。287万元退缴的款项,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此外,关于“处理处分55人”的表述,值得进一步分析。从党的纪律处分条例来看,党员的纪律处分包括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等五类,而其中党内警告是最轻的处分。根据现有报道,黄山市的处理方式很可能只是党内警告,这意味着被处分的人员并未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仅仅在党内不能再晋升职务或者担任更高级的职务,而这类处分对个人和职务的影响较为有限。
二、退缴费用:到底退到了哪里?
除了处分的轻微外,另一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退缴费用287万元”的去向。根据现有情况,这笔费用大概率已经进入国库,而非退还给企业。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挂证费通常都会被收缴,且难以追溯到原始的挂证企业。这一过程中,公职人员挂证所获取的资金,最终大多数都流入了公共财政,但并未能真正回到受损的企业手中。
更为复杂的是,许多企业并不知情,甚至有些企业在员工挂证后,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一违规行为。即便被发现,企业也很难追回已经被挂证人员退缴的费用。对于某些已经破产或退出市场的公司来说,这笔款项更是无从追回。
三、挂证问题的广泛性:行业困境与反思
黄山市的整治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挂证现象在多个行业和地区蔓延,特别是在建筑、工程、环保等领域,挂证行为屡见不鲜。在这些行业中,挂证已然成为了一种公开的“潜规则”。很多从业人员认为,只要将证书挂靠在其他企业,就可以轻松赚取额外的收入,而不需要为企业做出实际贡献。然而,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伦理,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建筑行业为例,挂证现象尤为普遍。为了满足工程项目的资质要求,许多建筑公司选择雇佣具有资质的人员,并将其证书挂靠在公司名下,从中获取利益。中建西南院的一名员工杜某,便是典型的挂证案例。杜某在进入中建西南院之前,注销了挂靠在A公司的一级建造师证书,入职后将其证书挂靠在B公司。然而,最终他被中建西南院纪委发现,并因挂证行为而被开除。杜某当时对此并不以为然,甚至表示“这个证书对公司没有什么益处”。但事实证明,挂证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操守,也影响了公司和行业的正常运营。
四、挂证问题的治理前景
尽管黄山市的“挂证”整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治理的力度依然不足。相比于挂证带来的巨大利益,当前的整治措施尚显不足。处罚力度偏轻,且大部分退缴费用并未真正回到企业,这些问题都为“挂证”行为的根除带来了困难。
要彻底解决“挂证”问题,除了加强对挂证行为的监管力度外,还应当建立更为严密的法律和制度,确保对违法违规人员和企业的惩处能够真正发挥威慑作用。此外,企业应当加强自律,对员工的证书挂靠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确保不因个别人的行为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声誉与发展。
上一篇: 高性价比证书盘点:中年人转行与挂证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