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挂证现象作为建筑行业的“顽疾”,始终难以根除。2024年新一轮挂证治理行动开展以来,一场治理风暴似乎席卷全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整治行动的声势似乎有所减弱,不禁让人疑问:这次行动是否会像2018年那样,只是一阵风刮过?
挂证整治的现状:风头减弱,秩序未清
近几个月来,挂证整治的动静逐渐变小,鲜少看到省级发布挂证名单的消息,也未见具体的处罚措施落地。与此同时,中介机构却愈发活跃,频频在社交平台发布广告,招揽证书。这种市场现象让人担忧:治理行动会否再次不了了之,一切回归常态?
在整治过程中,持证人无疑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尤其是那些被误伤的人员。一方面,他们面对中介和企业两头压力,忙于注销挂证记录;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却爱答不理,甚至以各种理由拖延,要求持证人额外支付费用才能完成注销程序。这种“不作为”的态度,让不少持证人倍感无奈。
中介与企业:灰色链条的博弈
在挂证治理中,中介机构虽然业务受到一定影响,但依然“八面玲珑”。一方面,他们频频揣度政策走向,随时发布证书市场行情;另一方面,他们继续通过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压低持证人价格,试探挂证治理的底线。尽管文件中明确提到要严查违规中介,但目前尚未听闻有中介机构受到实际处罚。
而在挂证利益链条中,企业无疑是“始作俑者”。正是因为企业有需求,才催生了挂证市场。然而,对企业的处罚力度却相对较弱,仅仅是罚款几万元、纳入资质动态核查对象等,对习惯了“边整改边运行”的企业而言,几乎是“隔靴搔痒”。
整治推进的艰难与拉锯
从挂证整治行动启动到现在,整治工作经历了多次延后。自8月开始的自查整改阶段已延续至12月,但仍有部分企业和持证人拒不整改。以湖北省为例,其公示的第一批挂证名单中,有671人次未提交整改材料,甚至有企业以“拖”字诀应对,企图消耗政策的执行力。
挂证治理不仅考验政策的严肃性,也考验执行的果断性。目前,各省住建部门已积极配合行动,提供多种举报与查询渠道。然而,整治行动的最终裁决仍需中央主管部门的统一指令。达摩克利斯之剑迟迟未落,让持证人如坐针毡,也让企业和中介机构有了博弈的空间。
治理效果初现:一场变革的开始
尽管挂证治理尚未完全落地,但其初步效果已经显现。近一个月,多省份的建筑企业主动申请注销部分资质,其中不乏因无法配齐人员而主动注销的企业。这些注销的资质背后,或许揭示了一些“皮包公司”的退出舞台。
然而,治理挂证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短期内,挂证行为可能仍然会在一些边缘市场或隐蔽渠道中存续,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及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挂证现象终将逐渐淡出建筑市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