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进入建筑设计院之前,我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项很高端的工作,它的复杂性和对技术的依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顶尖的。
当我接到上级的第一份设计任务的时候,我既紧张,又惊讶,一个以技术见长,技术更新换代了五十多年的老建筑,怎么会让一个菜鸟来“独当一面”?不管我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技术,但我对医院的技术还不是很了解,就这么“硬怼”,能行么?这是个好主意。之所以能做到,不是因为我有多强,而是因为设计院的技术和管理,都是一片荒芜之地。即便是一个不懂技术的菜鸟,也能“独当一面”。这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尽管大部分人都已经习惯了),但这却是在向所有人表明,设计院不是靠技术吃饭的。没错,一个“科技公司”,其雇员可以在不经过技术训练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公司,通过“硬怼”来把工作做好,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但这种说法明显地违背了人们的固有观念。但也有一些客观的证据,比如,设计界最喜欢举办的“技术研讨会”,报告人的演讲,往往都是高深莫测,让人一头雾水。
世界上那么多大学,只要是工程类的,都会涉及到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论文、专利和研究成果被公布出来。科技的兴盛和设计的野蛮,在这里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在这里,我冒昧地归纳出几个可能的理由,供各位一笑置之。第一,建筑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产品,因此,技术成果的普适性是有限度的。比如某座超高层大楼,我做了一系列的推导、分析和实验,然后发表了一大批的结果,但那些结果都没办法直接用在另外一座超高层大楼上,那就需要重新做一次实验了,所以才有了一大批别的项目都没办法实现的结果。因此,看似收获颇丰,其实都是各自为政。
第二,建筑设计是以成本为导向的,因此,任何技术革新都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这个规则和之前的规则一模一样,因为建筑是定制的,在技术革新的时候,成本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降低。而这个成本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最终的成品上,也表现在了设计者的工作强度上。由于任何革新的应用都会增加工人的工作量,从而降低单位工时的产量,因此,不管是老板或设计者,都不愿意进行革新。由于创新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反而会导致成本的下降,设计院自然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乃至从根本上抗拒创新。第三,招标的建设项目设计,决定了创新不会产生超额利润。说了费用,我们来看一下利润。
因为哪怕是提高了成本,但如果利润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成本,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比如一款游戏,一款游戏的研发成本就高达数十亿,研发周期长达三四年。为什么“游戏设计院”愿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要有了良好的口碑,这款游戏的收入就会成倍的增加。也就是说,如果这款游戏能火起来,那就是一笔巨大的利润,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但招标的方式,却限制了建筑设计的利润,不管你做的多么牛逼,最终的报价都是一样的。而且,这和设计的质量无关。这其中的政治和利益,有时候甚至要比外观设计的品质还要重要。。。第四,建筑设计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又是一种主观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好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做。
你可以把你的设计理念说得天花乱坠,但客户却不听你的,甚至要你把所有的设计都拿出来对比,你拿什么来证明你的设计最好?正如之前所说,建筑设计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为客户服务的。为什么游戏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产业,都能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意?因为他们的产品都是面向大众的,不管你的创意有多大胆、多离谱,都会有一部分人愿意接受。但是,这在建筑设计中是行不通的,因为“消费者”只是一个人,当这个“个体”不喜欢你的产品时,你的产品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如果创新的风险太大,而且是徒劳的,那么最好不要做。第五,创新的建筑设计,实质上是穷尽。设计的精髓,就是在无休止的穷尽中,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你只有不断地穷尽,才能接近最好的结果。就算你已经达到了最好的标准,也一定会有其他的条件来拒绝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品质提升,就要花费更多的金钱,节省成本,就一定会减少品质。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平衡?没有人知道。既然没有最佳方案,那自然就是“以我为主”。而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时候,那么技术创新就不会再出现了。因为技术的更新,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如果连这种标准框架都不存在,那么技术上的迭代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是一种需要天赋的产业。在这里,三个臭皮匠不能代替诸葛亮,诸葛亮也不能把自己的才能传承下去,因为艺术是要靠人格魅力来支持的。(不过,就算出现了诸葛亮,他的对手,也是个阿斗,永远都抬不起来。。。这是由环境所决定,与个体没有关系。)总之,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建筑设计固然需要技术,但是它并不是依靠技术。对于设计院来说,技术迭代就像是“鸡肋”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要写的东西还很多,不过,今天就到这里吧。其实,设计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许多“大道理”,都可以拿来当教材。
上一篇: 二级建造师挂靠不值钱了吗?
下一篇: 勘察设计行业如何度过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