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证收益?理性看待!
更新时间:2022-05-26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1081         

证书挂靠


考证不是职场的唯一,但是相对公平的一个选择,而且旱涝保收;考证更不是生活的唯一,但非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做点什么的话,在找到更有价值更有兴趣的路之前,可以先尝试考个证!



飞黄腾达与平静如水

自从12月底中国人事考试网发布注堪考试成绩后,无论考培机构还是考生群体,慢慢地都从热闹归于平静。考培机构在新一轮招生宣传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公布学员成绩排名到学习经验介绍,从统计考试通过率到考培特色宣讲,大力再大力,只怕在小小的注堪考试群体中不能争取到更多学员。

而各专业的考生,有一击即中的惊喜,也有三战却不竭的解脱,当然更有对考试本身和阅卷评分的吐槽。通过考试自然喜悦,只是这种心情维持不了多久便会慢慢消失。备考过程中的各种自鸡以及坚持二战三战甚至四五战的艰辛与孤独,使得自己在打开成绩发布页面并窥得结果通过的那一刹那,甚至有些“范进中举”般的癫狂。

欢呼、雀跃、鼓舞、埋怨、悔恨、遗憾……各种心情弥漫着考试交流群,持续时间两周左右。正如那些切身体会:考试之前觉得考过会飞黄腾达,实际考完很快恢复平静如水。

毕竟,一个市场价40万的证书挂靠价格≈长春市区一套两居室的首付(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让人感觉飞黄腾达并不为过;但是证书最终没换来房本,我们也没有因为证书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不平静如水还能怎么办呢?

行走考证江湖,经常听大家讨论市场如何如何,但很少听人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场。因为我本身既是供方(考证人),也是需方(曾帮公司物色证书),自认为对证书挂靠市场的理解较为客观,今天斗胆简单聊一下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供方眼里的市场

作为供方,如果所在企业证书补贴甚微,或者有离职念头,我们常会想通过中介或者熟人寻找需要证书的企业,从而获得证书收益。但如果想收益最大化,首先必须保证自己能够接受社保唯一,否则风险完全不可控。在社保唯一且找到企业后,要么带证上班,要么另谋他位(如跟另外一家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但个税高)。

供方看到的所谓市场更多是中介反馈的信息。然而近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信息流通顺畅很多,黑中介名头也逐渐被大家熟悉且深恶痛绝。

但我想说的是,多数中介或者猎头机构的目的并不是觊觎我们的证书,他们的主业是负责为公司办理资质业务,如申请新资质、资质升级等等。资质配套的注册人员配备仅是该业务中的一环,而且是对企业收费甚微的一环。也就是说,中介或猎头机构的资质业务收费大头在服务费,而非注册人员配置费用,前者如果是200万,后者也就20~40万。

当然,黑中介并不是莫须有。正因为有时候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等,个别中介机构或者人员才有了钻空子、吃差价的机会。但是,如果证书价格已达到自己的预期价格,持证人员跟企业直签合同,并由企业打款至个人账户,就不存在中介吃差价的问题了。

跟租房子的道理是一样的,无须赘言,只需牢记:守住价格底线,不要跟中介签合同。

另外提醒大家,因为资质新标准难产,目前中介的资质业务也很难做。那些宣传社保不唯一、用证半年甚至几个月的中介,不要动心,不要搭理。


需方眼里的市场

因为工作需要,曾帮自己所在的公司(乙级资质)物色过证书(造价1人、给排水1人)。这次经历也是我第一次站在需方的角度去观察证书市场。

出乎意料的结果是,供远大于需。

仅通过考试群发布信息,就找到了十来个候选人。当然大家的预期价格有高有低,但都接受议价。当时公司给出的给排水价格高限是42w,站在公司的角度,肯定都是往低了谈的。为了控制成本,最后只会在能接受低价的候选人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人签约。

虽然是作为企业方来寻找合适的证书,但同时作为一名考证人,我当然也希望证书市场价值更大一些。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常说的市场,不是中介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更不是各种机构或者考试群里偶然遇见的高价幸运儿案例。市场仅取决于供需关系,而供需关系仅取决于资质标准。

供需关系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价格。供大于需,是买方市场,价格无法达到心理预期,很好理解。供小于需,是卖方市场,买方无法一味寻求低价,相较买方市场而言的高价才会是常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更多还是通过中介或猎头来寻找合适的人员,这样效率高,省心。但企业中负责这一工作的多是人力资源部门,对证书所代表的个人能力、考证的难易通常无法理解,也不会费心去尝试理解。

考证人在看市场,企业也在看市场。考证人痛恨黑中介,企业眼里的中介却没有黑白之分。甚至懒政一些的企业相关负责人会认为中介反馈的是真实市场。这个时候,黑中介更有了压价、吃差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跟企业直签等方式拒绝黑中介,但纠正企业眼里的市场,却有些无能为力。

可能同为考证人的你会不理解,有的用人单位会说出“某音到处都是包过的建造师培训班,建造师烂大街了”之类云云。

但这就是他们眼里的市场,不仅因为供需站位不同,还因为专业和工作背景不同。

(当然如果杠精非说建造师就是烂大街了,我也只能承认建造师数量确实很多,我想强调的是不想苟同因存在包过的培训班就认为XX证书毫无价值的观点,仅此而已。另外,建造师烂大街可能只是你身边的情况,实际因资质需求、人员流动、建筑企业数量等原因,建造师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就像都喷二建不如一建值钱,但实际是小地方反而二建更吃香更有市场。)


最后想说

资质标准决定供需关系,进而决定市场。考证本身就是吃的政策这碗饭,毋庸置疑。

虽然各类资格考试仅持续了十多年,但市场毕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持证人员数量,未来也不排除会有大量的考证人员涌入。政策-资质标准-企业需求-人员追求,层层驱动,越早拿下证书的人竞争力才会越大,累计取得的证书收益也才会越多。

但当有一天如果资质标准真的需要改革,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如果我们手里的证书因此变的不再“值钱”,也希望大家不要颓废,要认可考证经历带来的自律和自信。况且,门关了,或许窗户会打开。

所以说,考证要趁早。同时,更要理性看待证书市场、证书收益和考试本身,最好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当然,努力还是要努力的,坚持也是要坚持的。

虽然从发布考试成绩到今天还不到一个月,但感觉自己像浪费了半年时间似的。考证几年,有成有败,但备考几乎已经成了惯性。曾经我以为自己考完试会各种聚会各种玩儿,但实际是这一个月过的漫无目的反而心慌。

你呢,考过之后想做些什么?还是,准备入坑下一个考试?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