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资质动态核查,最近朋友公司因为相关人员离职和资质升级,证书缺口比较大,托我帮他找几本勘察设计证书。这个过程中,我算半个甲方的角色吧。
由于本人之前考取过相关证书,也坚持备考其他证书大概四五年时间了(惭愧,目前手里只有一本小众证书),不论是考友还是靠谱的中介资源,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作为半个甲方,并且结合自己的乙方经验,简单谈一些感受吧。今天讲第一部分:所谓的“市场价”。
衡量得失,守住价格底线,不要死盯所谓的“市场价”。
随着监管力度逐渐增大,流通于市场的有效证书已经越来越少,这也导致部分证书挂靠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涨。
但请记住,你在各种渠道看到的令人垂涎三尺的高价,可能只是个别案例。而且高价背后往往附带的条件要求也会相应增加。
具体到个人的时候,价格是因人而异的。可能很高,也可能就just so so。
除了社保唯一这样的基本要求,其他附带条件可能会有配合缴纳公积金、配合缴纳个税、配合出场等等。
价格是个人和单位之间的博弈,但最终多少,多半只取决于你的内心底价(这样说是不是显得我们持证人很强势?!)。
以这次帮同学公司找的给排水证书为例。
前两年他们公司签约价格为40W,今年单位给出的底价是31W,跌到爆。
而且单位还要求配合社保、配合公积金、配合工资流水(也就是月付)等等。很繁琐。
价格高吗?跌了。要求苛刻吗?苛刻。
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说:这么多事儿,这么低价,不签不就得了。
但事实是,单位只缺一本证书,公司却在三天之内找到了七名候选人。这简直比正常招聘还容易!
而且这七名候选人中有两人明确表示可以带证全职上班——站在局外人角度看,单就签约目标而言,这二人对其余五人就有很大的竞争力。
这就是现实。
你以为的大证,可能只是市场价格比其他证书高,但在供需关系中,我们持证人员未必一定有底气和优势。
所以,提前衡量好自己的得失,多参考其他成功签约的考友的价格,比单纯的问询“市场价几何”要靠谱的多。
关于衡量个人得失,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必须关注:
首先谈一下收入。证书会增加一笔收入,但同时也要考虑兼职或者辞职的情况,自己会失去什么?比如兼职的话,是否会对个人目前工作和发展有影响。辞职的话,自己能否接受期间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比如,有的宝妈希望借助证书优势,全职带娃三年,无可厚非。但有的则是单纯想裸辞体验一下所谓的“gap year”,无论男女,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再来说一下社保。基数多少?地区在哪里?这方面需要自行了解相关政策,某些地区连续缴纳社保并满足一定时间,是会衍生一些可能福利的,比如购房和落户。
另外一些关注点,基本属于个性需求,比如是否缴纳公积金?是否会为自己带来业绩?是否会影响今后考取其他证书?等等。
所谓的“市场价”更多时候有虚假宣传和哄抬价格的嫌疑存在。作为个体,每个人关注的得失方面都可能不同,不便相较而论。
我们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底价,不过分参考所谓的“市场价”,才能真正辨清得与失。
上一篇: 执业证书注册中心项目支出近1个亿!
下一篇: 考证收益?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