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的招投标乱象长期以来饱受业内诟病。一些企业靠“陪标”牟利,一些“皮包公司”依靠关系混入市场,更有不少人通过挂证谋利,导致行业内公平竞争秩序被破坏。江西省发改委近期发布“倒查十三年”招投标专项整治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广泛讨论。虽然有人质疑整治行动来得太迟,但这一举措向市场释放了明确信号:治理不会止步于追溯过往,还要着力解决未来发展的深层问题。
江西省城镇发展服务中心近日下发《关于部分地区开展建造师答辩经验做法的通告》,这标志着江西在整治工程建设领域乱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上饶广丰区、鹰潭贵溪市、吉安吉水县等多地率先启动建造师现场答辩试点,将对投标企业及拟派项目经理的履约能力进行实质性考察。
从试点情况来看,这一新措施效果明显。答辩机制推行后,不设类似工程业绩要求的项目平均投标人数下降至1400余家,设有工程业绩要求的项目平均投标人数降至400余家,整体下降幅度达70%。投标人数减少,意味着“陪标专业户”和“皮包公司”等投机企业被有效遏制,招投标的真实竞争环境得以改善。
与以往仅要求建造师“出场”相比,新增的“答辩”环节更具操作性和实质性。如果只是出席现场,不少企业可以通过聘请兼职人员“撑场面”;而答辩对专业技术和一线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让那些挂证混日子的人难以糊弄过关。这一机制有效将证书形式主义转变为对实际能力的硬性要求。
事实上,这种严格的制度并非首次出现。在部分高端项目中,类似答辩环节早已被应用。例如某大型石油化工总承包企业的邀请招标环节中,就明确要求项目经理亲自到场接受关于施工技术、风险管理和工艺流程的技术问答。只有真正熟悉工程现场和技术细节的人才能顺利通过考核,这一机制极大提升了招投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江西推广建造师答辩制度的做法,是将过去仅在个别高要求项目中执行的标准化流程,进一步扩展到更广泛的招投标领域。这样不仅能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还能有效识别实力企业,确保项目交付的质量和安全。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如果建造师答辩机制能够形成成熟的标准并在更多地区推广,将推动行业生态的全面优化。一方面,企业必须重视项目负责人实际能力的培养,抛弃单纯追求证书数量的做法;另一方面,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和竞争力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整个建筑市场建立更加健康的秩序。
江西的改革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治理样本。整治招投标乱象不能仅停留在纸面规定上,更需要一套能够真实考验企业实力的工具。建造师现场答辩正是这样一种有效手段,它让真正的专业人才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也让投机取巧的公司无处藏身。随着经验积累和政策完善,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质量、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下一篇: 申报资质千万别踩“虚假业绩”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