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省二建考试成绩陆续公布,网络上围绕二建证书含金量和发展趋势的争议也愈演愈烈。一个观点正在形成共识:按照当前的局势发展,二建成为建筑行业的“上岗证”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二建的命题权下放给各省,各地难度相差明显。部分省份考试仿佛“放水式”操作,案例题总分120分,合格线却低到让人震惊:49分、55分、60分、65分、72分不等。过去大家印象中,合格线普遍是总分的60%。而现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低分通过标准不再让人羡慕,反而成了市场唱衰的对象。
曾有官方表态称,部分地区的二建证书将逐步实现全国通用。然而,从现实来看,通用标准的落实遥遥无期。每个省分数线不同、考试难度不同,所谓“全国通用”终究流于空谈。正因如此,二建证书的价值在不断被削弱。企业用人制度也在潜移默化地把二建“证书”当作了“门票”——不论你是项目经理、施工员,甚至是后勤保障、安保人员,岗位说明里可能都会赫然写着“需持有二建证书”。
听起来像笑话,但这正说明了二建证书的尴尬处境。它越来越像一道行业“准入门槛”,而非真正的技术能力证明。在某些工地上,10个人中8个都有二建证书已不罕见。在广东,尤其是自疫情年开始合格线下调以来,两年间新增二建持证人数竟接近十万人,是过去几年总量的8到10倍。对比一下过去广东年均仅7、8千人通过的局面,今天的泛滥确实显得讽刺。证书的含金量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贬值吗?
二建已经从一种“资质凭证”悄然演化为“上岗证”,但它的尴尬在于:它还披着资格证书的外衣,却承担着低门槛就业的功能。在企业普遍压缩成本、维持资质的现实需求下,越来越多单位更倾向于“内部消化”证书资源。用员工的证书挂靠内部岗位,不用付出额外挂证费用,这种灰色操作几乎成了公开的潜规则。
建筑行业正在经历一轮结构性寒冬。项目紧缩、资金紧张、人才过剩,企业难,员工更难。很多人拿到了二建证书,却发现根本卖不出去。更难受的是,被公司“白嫖”证书,却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抱怨无用,为了饭碗,你得忍。
而这也正是二建变成“上岗证”的现实基础。你不考,不代表行业会等你。也许你觉得现在二建没价值,但再过两年,当没有证的人根本没资格进场的时候,你可能连埋怨的资格都没有。对建筑行业从业者来说,二建已不再是“提升”的工具,而是“保命”的筹码。
的确,考了二建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改变现状,但不考,可能连起跑线都站不上。很多人觉得,没必要考二建,尤其是已经拿下一建的。但如果你连一建都没有,还在犹豫是否考二建,那很可能正在走向被行业边缘化的道路。
我们无法预测政策何时收紧,或市场何时回暖,但可以确定的是:建筑行业的“证书门槛”只会越来越高。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拿下了一个二建证书的自己,哪怕它如今看上去有些廉价。
与其在含金量下跌的阴影下观望退场,不如先保住一席之地。毕竟,生存才是发展的前提。
上一篇: 挂靠分化时代:从“持证上岗”到“持证+实战”的升级之路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