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吃瓜正当时。今天这则关于证书挂靠的真实案例,不是普通的“证挂两清”,而是一场看似精明、实则隐患重重的人性博弈。
故事的主角是巫某某,男,1963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持有注册岩土工程师证书。2014年1月22日,巫某某与武汉市某区勘测设计院签订了为期两年的挂靠协议,期限从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用于维持单位资质以及在勘察报告上盖章。挂靠费为20万元,一次性支付,社保由单位负责缴纳。
从这一天开始,巫某某开启了自己的“神仙挂证”之路。协议到期后,他连续四次续签,每次都是两年期,挂靠费分别为20万、21万、20万和24万元。每次合同签订后不久,款项便一次性到账,堪称效率惊人、信任爆棚。2014年到2023年这十年间,巫某某从这家单位共计拿到了 105万元挂靠费。
不仅如此,从2014年9月至2023年12月,这家单位还为巫某某缴纳了整整十年的社会保险。2023年12月,巫某某年满60岁,按规定办理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2024年1月,他第一次拿到的养老金是5155.18元/月。但对比自己前公司的一位同事,巫某某发现自己每月竟然少了1500元。
于是,他把这家勘测设计院告上法庭,理由是社保缴费基数过低,导致养老金缩水,要求对方赔偿每月差额。这场官司经历了一审、二审,巫某某两次败诉。
从账面上看,巫某某是赚的:105万元挂靠费已落袋为安,10年社保(单位+个人缴费)由挂证单位全额缴纳,养老金虽少1500元/月,即便活到100岁,也不过是少拿72万元。即便完全不考虑房价升值和理财收益,单从现金对比来看,他是净赚的。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105万元,而是巫某某在最后一步撕破脸起诉了“神仙公司”。这是不讲规则,还是另有打算?
从一个旁观者角度看,这背后的人性成分太复杂了。一个教授级高工,在签订每一份挂靠合同时,都明确知道这是“挂证”,而不是实际工作。他不参与项目、不做实际管理,仅提供一个“合法资质的门面”。他应该也清楚,大多数挂证单位为了省钱、规避风险,社保都是按照最低基数缴纳,甚至有些连社保都不交。
所以巫某某到底是“被坑”,还是“装傻”?他难道从来没查过自己的社保缴纳明细?十年都不闻不问,却在退休后突然翻脸,很难让人不怀疑,他其实早就计划好最后这一步,要么一切顺利养老,要么起诉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从单位再“抠出”一笔钱。
更关键的是,这一闹,单位也不可能忍气吞声了。根据《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第二款:非法出租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的,政府可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上、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换句话说,如果单位认定这件事走向极端,完全可以向主管部门举报巫某某,依法处理挂靠所得。105万元的挂靠费,就可能面临被追缴、处罚,甚至影响养老金待遇。
还有一点,巫某某这十年确实挂了社保,但这是否等同于合法有效的“工作年限”?社保虽然缴了,但本质是挂靠关系,而非实际劳动合同。这笔年限能否100%计入养老金基数,争议巨大。一旦单位反咬一口,指出其为“挂证非员工”,则不但养老金无法追回,连缴纳年限也可能被质疑,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这个案子表面上看是一场利益纠纷,实则是对挂靠制度、社保合规、法律风险的一场警钟。许多人看着挂靠市场红红火火,却忽视了其背后的灰色地带:不合法、不透明、不对等。一旦信任崩塌、矛盾激化,原本“互利”的局面就会迅速瓦解。
巫某某也许不是唯一的“精算师”,但他的操作提醒所有挂证人:这条路,表面轻松,实则步步是雷。公司可以因应急需求高价买证,也能在矛盾爆发后快速“摘牌”自保。而挂证人则可能面临名誉、金钱、法律三重风险。
结尾再说个现实:2014年20万,在武汉二环三环间足够付一套百平米房子的首付,如今那套房子早已翻倍甚至三倍。但如果你用“贪一点、抠一点”的思维处理人生最后一公里,可能那些眼前的“多拿1500元”,换来的,是所有积累的土崩瓦解。
挂证能赚一时,法律能赢一世吗?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