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建筑行业清退潮来袭:无证者出局?
更新时间:2025-07-28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5241         

建筑行业证书清退


7月23日,江苏一家建筑企业发布内部通报:“无证者,一律清退。”这句话迅速在行业内引发震动,不少建筑人的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有人调侃:“原来我才是项目上最大的临时设施。”调侃过后,更多的是沉默和不安。这并不是某家企业的突发奇想,而是整个建筑行业在经济下行期所作出的集体性选择。过去三十年,我们在“土地财政+高周转”模式下,享受过一波又一波的高速扩张,项目一茬接一茬,图纸堆得像山一样高,塔吊林立,工人吃住都在现场,证书只是“加分项”,谁也不会因为缺一张安全员证或二建证被请出工地。但现在不同了。土地红利见顶,房地产企业全面缩表,基础设施投资也进入结构性放缓期,建筑企业的现金流空前紧张,能砍的成本,除了材料,就是人力。而在人力成本中,最直观、最容易量化、最少争议的调整方式,就是以证书为“硬指标”清退无证员工。一纸通告,将原本的“用人弹性”变成了“准入门槛”。

 

于是,原本只在抽屉中静静躺着的各种证书——安全员C2证、二建+B证、一建等,忽然成了建筑人手中的续命符。没有它,再熟悉现场流程、再能干重活,也可能被合规清退。然而问题在于,这种靠有证上岗、无证下车的人力清洗,真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吗?短期来看,确实有助于压缩工资表、让人力资源看起来更合规、投标达标率提高、甚至减少现场安全风险,但从中长期看,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可能因此错杀了最宝贵的一类人:经验型人才。我们都知道,工地上最值钱、最不可替代的从来不是考试型人才,而是那些用脚丈量过钢筋布点、用肉眼识别混凝土坍落度、知道模板可以多次周转、脚手架哪一层最易错漏的实战型老师傅。这些人有时表达不够流利、考试不过关,但现场问题来临时,他们比任何一纸证书都管用。一旦他们因为无证被清退,企业将为日后项目抢工、工期压缩、质量控制等付出代价——可能是几十万一次的返工费用,可能是投标失分,甚至是事故隐患。从行业全局来看,这场以证书为核心的人才大浪淘沙,也正在引发证书内卷

 

当越来越多的建筑人蜂拥而上去考一建、一建挑业绩、业绩挑资质、资质再挑学历与职称时,证书的门槛水涨船高,其含金量却可能因为供给过剩而下降。本该是职业凭证的证书,正在演变成基础入场券,没有它,你连竞争资格都没有;但即使有,也未必能突出重围。这种局面如果任其发展,既浪费人力,也扭曲了评价体系。对企业来说,比清退更有前景的路径,或许是师带徒式转化:将经验丰富但无证的老师傅,与年轻、考试能力强的新员工进行绑定。一边输出经验,一边换取时间去获取证书;企业则承担培训成本或考试费用,三个月时间就能复活一批真正能干事、也能达标的人力资源。不仅减少了误伤,更能在投标中加分,因为自有工人+合规率高的组合,是当下众多甲方和政府项目非常看重的用工优势。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的改革也需跟上。目前的建筑类证书考试普遍存在大纲脱节现场题库化死记硬背等问题,考过未必会做,能干却未必能考。住建部近年来已经开始试点线上理论+现场实操双轨认证机制,如果能落地普及,或许能让证书真正回归为能力锚点,而不是记忆门槛。真正有用的证书,不应该只考懂不懂,而应考你能不能干、能不能解决现场问题、能不能带团队保节点。它应成为施工质量的保障,而非筛人用的道具。

 

最后,送一句话给所有还在加班看题库、在工地边考证书的建筑人:证书不是终点,它只是你在行业寒冬中留下的一枚筹码。真正让你立足的,始终是你能盖好一栋楼、能管得住一个项目、能让图纸落地的能力。当寒潮再次来临,希望我们都有一纸证书在手,也有一项代表作品傍身。不靠幸运,而是靠本事走进春天。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