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一建挂靠市场也陷入前所未有的淡季。尤其是每年7月,恰逢全年挂证交易的低谷期,再加上中小建筑企业普遍资金紧张,行业内“表面风光、实则贫瘠”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建筑公司老板表面上谈着动辄几千万的项目,背地里却连给员工发工资、给车加油的钱都捉襟见肘,还背负着巨额银行贷款和高昂利息。这种情况下,企业还会有多少意愿去扩张升级资质,或者维持现有资质所需的人员配置?答案显然是趋于保守。大家都不赚钱了,自然不再愿意在建造师证书这种“虚拟资产”上做长期投入。
建造师证书,尤其是一级建造师,是建筑市场的上游配置,一旦行业整体萎缩,首先受到波及的就是挂证市场。企业的行为逻辑很简单:自己都活得艰难,怎么可能还愿意额外支出用于非刚需配置?一些企业起初还心存幻想,希望行业能在半年内回暖,但越熬越心寒,最终只会加速市场集中化趋势,未来注定是“胜者为王”的时代,小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成为资质租赁的外壳公司。
在这种大背景下,挂证市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挂证需求仍然存在,但挂靠价格却越来越内卷。不少建造师在出证过程中抱有“既要又要”的心态,既想直签、又想长期、还希望高挂靠价格,结果就是啥也得不到。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三角悖论”——你不可能同时获得高挂靠价格、稳定合同和无风险通道。企业也不是冤大头,行情不好、资质价值下行,它当然不会轻易签多年的挂靠协议,更不会提前锁定高价合同。要知道,建筑行业里建造师证书已经不算稀缺资源,“两条腿的建造师遍地都是”,企业真有需要,再花几天就能招来一个,根本不急于一时。
再看看一些建造师的心态,也是导致出证困难的重要原因。有的建造师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出证时挑三拣四,对中介的服务态度鸡蛋里挑骨头。可现实是,大部分中介做的是信息撮合服务,挂证本身就是灰色地带,有什么资格把自己当上帝?再说一句不好听的,越是这种高傲又事多的建造师,最后越容易被黑中介骗得血本无归,这种例子在行业里比比皆是。
从时间节点上看,一建挂靠挂靠价格的高峰一般集中在3-4月和10-11月,这两个时间段是企业集中进行资质维护和延期准备的时候。比如每年的6月和12月,是企业资质年审的关键节点,而建造师注册信息需要提前2-3个月完成提交,因此,提前三个月是证书需求的密集期,挂靠价格自然水涨船高。2023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住建部出台了关于恢复资质延期的通知,导致一建证书挂靠价格出现暴涨行情,尤其是港航、水利、矿业等小众专业,其中港航涨到20多万、矿业涨到30多万,简直疯了。今年3-4月,一建铁路专业也出现了挂靠价格暴涨,因为该专业没有二建替代,所有企业必须用一建注册,属于典型的刚需证书。
从长期看,一建港航证书极具潜力。该专业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且无二建港航可替代,证书存量少而需求稳定,再加上国家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港口、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虽属冷门小众,但从市场规律来看却是潜力股。而矿业虽然有二建可替代,但需求波动较大,热度也存在政策依赖。
至于建造师能否顺利出证,除了证书本身的专业、业绩、职称等因素外,有时还真的需要一点“运气”。比如,刚好企业急需补人,或者你手头证书正好是企业需要的专业,亦或是你挂过项目、注册年限长、有中高级职称,这些都会成为加分项。市场就像股市,踩到风口就能起飞,错过高点就只能等待下一个周期。
然而,市场上仍有不少建造师对行业毫无了解,天天抱怨挂靠价格低、挂不上证,却从不花时间去了解市场行情和交易规则。一旦证书挂靠价格上涨,就一味认为可以漫天要价;一旦挂靠价格下降,就怪中介压价或是行情崩盘。还有人幻想能绕过中介直接找企业签约,却没有任何靠谱渠道,结果不仅签不到,反而被假企业或者骗子平台欺骗,损失钱财和时间。
举个例子,最近群里有个企业要找一级机电,给的挂靠价格只有2.5万一年,明摆着就是为了省中介费、压建造师挂靠价格。要知道,目前正常行情机电也在3万以上,这种情况下直签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成为压价工具。别再对直签抱有幻想,大部分直签都是陷阱,挂靠价格比中介渠道还低,服务和保障也没有。
如果你手上有证书,真的想挂出去,不如先了解一下当前市场行情,或者加入一个靠谱的建造师交流群,里面有不少人都经历过挂证踩坑被骗的过程,大家可以互通信息、互相提醒,不至于再次被忽悠。尤其是对于没有行业经验的新手建造师,抱团取暖远比孤军奋战安全得多。
总结一句话:现在的一建市场不是挂不上证,而是你不能抱着过去“暴利时代”的心态来看待现在这个逐渐回归理性的市场。越早适应,越早出证;越犹豫,越被动。行情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只有先了解、先行动、再优化,才能真正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