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查挂证”和“动态核查”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高频词,各地住建部门对施工企业资质合规情况展开持续打击,政策收紧让微小建筑企业和证书中介倍感压力。近期,安徽省住建厅发布的《关于做好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再次升级了核查标准,明确要求坚决打击黑中介、清理空壳公司和僵尸企业。文件指出,凡注册人员不足的企业,将被纳入动态核查范围,并在网上公示为资质异常,限期三个月整改。最关键的是,新增的注册人员也要进行关联性核查,需检查转出单位是否合规,不合规则判定为“无效补位”,这种方式几乎堵死了企业“临时找证”的捷径。中介业务也随之缩水,灰色操作空间大幅减少。挂证难、找人更难、用证门槛提高,让原本靠“证件拼凑”的小企业纷纷陷入焦虑。以前靠中介能快速找到挂证人员,现在不仅难找,而且“调证”也有可能白忙一场,因为如果挂进来的证书人员不满足要求,不仅补不上,还可能二次被系统打回。
这对于中介行业来说几乎是釜底抽薪的冲击。他们长期以来承担着“桥梁”角色,为企业找人、为建造师找位置,靠收取中介费维持盈利。而如今制度限制越来越多,“中转”链条被严查,导致业务量下滑,风险成本暴增,违规操作几乎寸步难行。相比之下,这轮政策调整对于建造师个人却是一个利好。由于动态核查频率加大、证书挂靠方式受限,企业将不得不高价、合规地引入真实可履职的注册人员。换句话说,真正具备项目能力的持证人市场价值开始抬头。尤其是建筑、市政、水利、机电等核心专业,未来合规注册将成为企业资质续存的关键,这也让建造师身份变得更“值钱”。
当然,从整个行业来看,挂证现象虽然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但要完全根除并不容易。现实中,仍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短期挂靠、形式打卡等方式维持资质表面合格。不过,随着监管手段的强化,比如社保实时比对、项目履职检查、打卡数据关联、飞行抽查甚至黑名单机制的实施,这些漏洞将越来越难以利用。企业不合规补证、无实人坐岗的日子,终究是走到尽头了。对于还想靠“人证分离”活下去的企业来说,未来将是举步维艰的困局。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当前建筑行业整体疲软,项目量少,利润压缩,这进一步抑制了企业对高价证书的支付能力。有证的人也不愿轻易出手,一方面担心社保被查、履职风险太高,另一方面也怕挂出去的证书牵扯太多麻烦。可现实情况是,只要资质动态核查常态化,缺人的企业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市场上“抢人”,证书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严,结果就是价格没涨多少,难度却大了好几倍。
安徽这次的通知更像是全国治理挂靠的缩影,它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行业洗牌正在进行,挂靠路越来越窄,真实用人才能走得长远。如果说此前还有模糊地带,现在连“擦边球”都打不了。很多企业要么开始注销资质、转型服务;要么就开始自建团队、养自己的证。归根到底,挂靠只是过渡手段,不是可持续路径,行业想活得健康,就必须摆脱“靠证过活”的惯性。
对于那些真正有项目、有履历、有专业能力的建造师来说,未来或许是一个全新赛道的起点。而对于那些仍幻想通过挂靠走捷径的人来说,是时候醒一醒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政策从未要求绝对干净,而是要求底线真实。越早适应新规则的企业和人才,越能在这场大洗牌中活下去、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