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资质审批工作的通知》,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此次通知明确提出了对资质申请人员“履历与社保缴纳记录一致性”的核查要求,并将此项要求上升为资质审批的硬性条件,一旦发现不符,将直接不予受理申请。该政策无疑是在打击“人证分离”与“挂证行为”方面释放了强烈信号。
一、技术负责人将面临重点核查,社保倒查成新常态
通知指出,资质申请中“技术负责人”需提供“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个人账号、密码以及社保缴纳地信息,主管部门将重点核查其个人履历与社保记录是否匹配。这一要求的核心在于防止“纸面履历”与“实际工作地点”不符的挂靠行为,推动技术人员真实入职、真实履职。
简单来说,此举相当于实行“社保倒查”制度:过去如果某位技术人员证书曾注册在外地企业、但社保却一直未随迁,或者在不同企业存在“断点跳转”,现在都有可能因履历与社保不一致而被判定为不合规,导致企业资质申请无法通过。
二、职称人员实行告知承诺制,失信惩戒力度加码
本次通知中还提到,对职称人员实行“告知承诺制”,意味着相关人员在资质申报中对其履历真实性负全责,一旦发现提供虚假信息,将按严重失信处理:一年内不得再次申报该项资质。
而对于已经通过审批并取得资质的企业,如果事后发现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相关资质将被直接撤销,并计入企业信用档案。此举打破了以往“查出来顶多整改”的宽松惯例,显著提高了申报的风险与成本。
三、“四库一平台”成刚性依据,申报业绩可查即合法
通知还明确强调,企业在申报资质升级时,所用项目业绩必须可以在住建部“四库一平台”中查询。这意味着传统的“纸质盖章材料”或模糊描述将不再被认可。对于那些以往“业绩造假”“项目套用”过关的申报手段,将被彻底堵死,进一步压缩了通过虚假材料获批资质的空间。
四、频繁出现在申报中的人员将被重点监控
除了对个人履历与社保记录核查外,本次通知还提到:对于在多个企业申报资质中频繁出现的“技术负责人”“职称人员”“注册人员”等,将被列入重点甄别范围。一旦被判定为“疑似挂证人员”,不仅该人员将被重点监管,其所在企业也将承担连带责任。
尤其是曾出现在“挂证名单”上的人员,今后被用于资质申请时,可能会遭遇自动筛查、退回甚至黑名单处理。
五、企业也不再“安全区”,被投诉可触发动态核查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通知不仅严查个人,更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督制约。文件明确指出:被多次投诉举报的企业,其资质将被纳入动态核查名单,接受长期监控。此举将倒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避免通过“挂证”“造假”等不合规手段维持资质,彻底斩断一些企业“借壳过审”的老路。
一纸通知,撬动行业变局。
合肥此次优化资质审批政策,是对住建系统近年来“人证合一”政策方向的又一次强化落地。对于企业而言,将不再能轻松依靠“注册人员走马灯”“证书到期续上再说”的惯性思维;对于从业者而言,过去依靠挂证获取“被动收入”的日子,或许也要画上句号。
未来,资质申请将更加依赖真实人员、真实履历、真实社保、真实业绩,而不是“人到证不在”“项目拍脑袋编”。合规者受益,违规者出局,才是建设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 一建铁路挂证暴涨背后:是谁在哄抬价格?
下一篇: 注册一级建筑师考试为什么被认为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