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从挂证到人证合一:建筑业的寒冬与新生
更新时间:2025-04-21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4237         
标签: 人证合一

图怪兽_公考上岸讲座简约彩色微信公众号封面首图.jpg


2025年4月18日,中山市住建局发布《关于立即开展挂证整改的通知》,引发业内广泛关注。通知依据广东地方“三库一平台”系统的预警数据,指出目前仍有159名从业人员涉嫌挂证,尚未完成整改。更引人注意的是,这159人中绝大多数为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则寥寥无几。


值得探讨的是:到底“完成整改”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只需主动注销证书注册就算完成?若真如此,中山市的处理方式相较于河北、天津、山东等地动辄锁证、封号、注销三年禁注的“高压政策”,可谓温和甚至“仁慈”。通知中明确提到惩处对象是“违规使用挂证人员的企业”,主要手段是将企业列入资质动态核查名单——这力度更像是“批评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处罚。


动态核查已全国铺开,为何还说是“惩戒”?

当前,全国多个省份都已开展资质动态核查,对建造师、工程师等注册人员的“人证合一”情况实施重点审核。而中山这种“列入核查名单”的方式,与其说是处罚,不如说是一种象征性警告。就像老师要求犯错学生完成作业一样,既没有实质性的处分,也不会留下记录。这种“轻拿轻放”的做法,在目前建筑市场低迷、企业普遍运营困难的背景下,也许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


地方政策尺度差距巨大,后审、注册策略需因地制宜

有网友吐槽自己在合肥报考二建时,被抽后审还需提交大量证明材料,而在浙江报名几乎“零门槛”。一建报名也是如此,有的省份要求严格,有的相对宽松。所以,考证时不要想当然“就近报名”,而是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各省后审政策选择“落点”——有条件者可优先选择后审宽松、省内注册政策友好的省份。


一年仅限注册一次?政策虽立,但执行难落地

近期部分地区出台新规,要求注册类证书“一年只能注册一次”,否则在资质延期和动态核查中不予认可。这项政策虽立意明确——限制频繁挂证、杜绝双社保操作,但实操层面却争议不断。现实中,很多建造师在正常工作变动中需要重新注册,若因此被限制注册权利,显然不利于执业流动与职业发展。政策一旦走极端,受损的不仅是证书持有人,还有依赖证书“维生”的中小建筑企业。


建筑市场不景气,空壳公司成“保命符”

当前,建筑项目锐减,行业发展陷入低谷。许多企业为了维持资质,不得不使用非唯一社保或短期注册证书,这并非主观违规,而是出于生存所迫。若监管一味“铁拳出击”,不分轻重,必然导致大量企业被迫注销资质、退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各省主动注销建筑资质的企业数量激增,部分地区甚至形成“成片式”撤退。


住建系统“知情而不动”,挂证实为行业潜规则?

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是:某地住建局直属企业因建造师不足,也曾找中介挂证以保资质。这说明,即使监管部门心知肚明“10证9挂”的现实,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如果真的从社保、个税、考勤、打卡、工资流水全面核查人员履职情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无法幸免。这将直接影响税收、就业乃至地方财政——显然并非监管目的。


“社保联网”是真的,挂证道路日渐逼仄

如今不少省份已实现社保数据互联互通,一旦在外省已有社保记录,新的社保系统将自动阻止重复参保,从源头上切断“双社保”路径。挂证市场逐步收紧,证书流通性大幅下降。相应地,自由职业者、宝妈以及企业自有员工的证书价值在提升。人证合一、稳定履职将成为趋势。


挂证退场,利好人证合一者,冲击中介与挂靠经济

政策倒逼企业更多使用自有员工的建造师进行资质申报和项目履约,而非依赖市场上的“漂浮证书”。这既提升了企业用人安全性,也降低了风险成本,标志着行业正向“合规、高效”发展。挂证者、特别是仅靠“证书生财”的人群,若不转向项目实战或转型管理岗,将逐步被边缘化。


证书不废,但权重调整是大势所趋

未来建造师制度不会取消,但在减负背景下,企业配备标准可能降低,证书“硬约束”或逐步软化。建筑人有证在手虽不至于“坐吃山空”,但若不参与项目、提升实操能力,仅靠挂靠生存的模式终将走入死胡同。建筑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这场改革不仅关乎企业资质的去留,也关乎建筑人的职业命运。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