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经济环境下行的趋势愈发明显,许多曾经稳定的工作岗位正在被削减,不少人措手不及地被裁员,收入归零,生活骤然陷入不确定之中。就连以前被视为“铁饭碗”的设计单位,如今也出现经营困难,员工降薪裁员的情况屡见不鲜,“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感叹,在职场中愈发真实。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原本没有时间、也不打算考证的人,开始重新踏上“内卷”的战场。而在众多证书中,一级建造师依旧是热门中的热门。
有人说,一建证书早就“烂大街”了,考下来也没什么用。但现实是,每年报考人数不降反增,考场年年爆满,报班学员络绎不绝。群众的行动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或许在多数人心中,这并不是一纸证书的问题,而是一份“安全感”的象征——经济越不稳,人就越需要抓住能控制的东西,而证书,正是那个在不确定世界中可以看见的希望。
一建的备考大军中,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是工程行业的“老兵”。他们曾在行业红利期积累了经验和资本,也见识过辉煌。但如今年纪渐长,加之行业持续低迷,项目减少,收入缩水,再也没有当初拼命干活的劲头了。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证书——不仅是为了找回职业的主动权,也是为了在资质审核、项目晋升中,证明“人证合一”的实力。
第二类,是刚入行的年轻人。他们或许听过前辈讲述行业的黄金时代,却从未真正享受过。一入职场便是毒打,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收入还不如人家挂证的三分之一。于是他们开始思考,“与其干苦力拿三千,不如考下一建,证书挂出去就能顶一份工资”。考证,对他们来说,是改变命运的突破口。
第三类,是自由职业者和职场“中断者”。他们可能曾是小老板,也可能是高管,如今却因行业动荡、经营失败或被淘汰而失去了原本的社会位置。这些人很难重新融入主流职场,考证成了他们获取新身份、寻找变现路径的方式。没有退路,才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他们往往是最拼的那一批人,也是最有可能一次性通过的。
但决定备考,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艰难的是接下来的漫长旅程。你要和自己的惰性搏斗,要克服“看不懂”、“学不会”的焦虑,要面对“背了忘、忘了背”的无奈和“以为会了,一写全错”的幻灭。这些考验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整年的日复一日,心力交瘁。可一旦你坚持到了最后,在考场上坐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赢了一半。
备考过程有三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是“盲目自信期”——觉得一建通过率那么高,身边学历不高的人都能过,自己也肯定没问题;第二阶段是“迷茫挫败期”——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练习题的堆积,开始发现自己学得慢、忘得快、题也做不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第三阶段是“焦虑冲刺期”——做题刷题,反复复盘,背案例、攻难点,担心自己还有漏洞,惶惶不可终日。而能坚持到最后阶段的人,往往具备了通过考试最核心的三要素:勤奋、坚持、总结。他们不断优化学习策略,提升效率,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把“不可能”逐步转化为“有把握”。
至于该不该考、考哪个专业,本就没有统一标准。有些人追逐高收益,专挑港航、矿业、铁路这类稀缺专业;有些人追求稳定,选择房建、市政、机电等主流专业;还有人考虑性价比,投身水利等中等冷门领域。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理性人的权衡取舍。对于工作稳定、有发展、有收入增长的人来说,或许并不需要把时间花在考证上,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实战中更有价值。而对于那些焦虑于未来、徘徊于职场边缘的人,证书就是翻盘的底牌,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筹码。
考证和工作,从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个选择题:哪个更适合你,哪个更有利于你的未来,就选择哪个。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里,手里多一张牌,就多一份底气。你不一定靠它发家致富,但它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
上一篇: 建造师证书挂靠去哪找更靠谱?
下一篇: 合肥住建局“松口”:社保资料可暂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