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建筑行业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挂证查得越严,证书价格就越高。”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监管收紧,市场证书减少,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但现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一些真实的数据和背后的行业逻辑。
北京一年注销1469家建筑企业资质
据统计,2025年北京地区已有1469家企业注销了资质,其中被建委强制注销的有150家,剩下的1319家则是主动申请注销。而这仅仅是北京一地,全国范围内有多少企业选择“放弃资质”,数据恐怕更加惊人。
强制注销可以理解,是查到了问题。但那些主动注销的企业,为何放弃多年来累积下来的资质?答案其实很简单:
资质维护成本太高,企业“躺平”求生存
当前资质换证政策变化频繁,不少企业好不容易把三级资质升为二级,结果发现——新证的有效期竟然只有一年!
如果想拿到5年的长期有效资质,还要赶在2024年底前做正常延期审核,而这背后涉及的人员配置要求远高于以往:
1.多本一级或二级建造师证书
2.每本证书附带社保
3.年度维护成本高达数十万元起步
对于中小型基建企业来说,这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眼看前方项目有限、回款难、资金紧张,不少企业只能做出艰难选择:干脆注销资质,减少成本,保命为先。
有资质也难接活,资质不再是“通行证”
很多企业即便拥有资质,依然在市场上找不到项目。资质已经不再是工程订单的“门票”,而成为一种“负担”。过去靠资质拿活、靠证书挂靠赚钱的时代,已经被越来越精细化、透明化的监管淘汰出局。
一些企业因此放弃自办资质,转而选择寻找有资质的单位合作,抱团取暖。这也解释了为何大量企业注销资质的同时,市场上并没有出现“证书价格暴涨”的情况。
市场在收缩,挂证不是长久之计
尽管住建部对挂证行为的打击越来越严格,但证书价格并未如预期般一路飙升,反而趋于冷静。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的理性回归。
前些年建筑行业野蛮式发展,人人都想考证、挂靠、赚快钱。而今,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监管高压、项目萎缩、回款难,已经让“挂证搞钱”的老路彻底走不通了。
挂证暴利时代已结束,理性看待证书价值
证书仍有价值,但这份价值更多体现在你能否在项目中实际发挥作用。对于真正想长期从业的工程人来说,提升专业能力、寻找稳定岗位才是王道。而寄希望于“证书溢价”继续疯狂增长,恐怕只会事与愿违。
时代变了,挂证这条老路,已经不值得再赌了。
上一篇: 一级建造师铁路专业,凭啥一夜暴涨?
下一篇: 警惕“山寨证书”,别让考证变成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