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证”,这个在建筑行业流传已久的敏感词,近年来正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住建部的频繁检查、各省通报名单、社保系统的精准比对,都让这个行业潜规则逐渐暴露在阳光下。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很难知道一个准确的答案:挂证率到底有多高?
一、官方数据透露出的冰山一角
虽然住建部从未公开全国挂证率,但一些地方的抽查结果已经足够令人震惊。以四川省住建厅发布的《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双随机”检查结果的通知》为例:
1.被抽查的2900家企业,共涉及3050人;
2.其中挂证人员高达1037人;
3.挂证率达34%。
而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数据,被查出的问题大多是社保不唯一或社保缴纳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至于那些“社保一致、单位对口”的隐藏挂证行为,并未完全覆盖进来。
换句话说,实际挂证率可能远远高于34%,甚至超过50%。
二、住建部推送名单,挂证超十万
2024年3月5日,湖北省住建厅收到住建部推送的“挂证名单”,人数超10万。要知道,湖北并不是建筑行业最发达的省份。如果推算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这些建筑与考证大省,其隐藏挂证数量只会更多。
有消息称,部分省份曾短暂公布过挂证名单,但因数量过多、影响过大,最后干脆撤下了名单,在官网也无法查询。这种“放而又收”的操作,反而更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三、挂证成因:资质刚需与行业下行的双重夹击
其实,挂证并不新鲜,早在多年以前就已存在。背后的根源也不复杂:
1.建筑企业资质刚需:投标、晋升资质、备案等,建造师证书是刚性指标;
2.行业持续下行:大量中小企业营收紧张、裁员降本,无法长期聘用全职持证人;
3.市场供需失衡,催生出一批“兼职证书持有者”来满足企业需求。
一些企业更是赤裸裸地只要“证”,不要“人”。你会看到,一个企业四库一平台上登记了七八个一级建造师,实际只有一个人上班,其余全是“挂证”。
甚至有公司通过资质挂靠方式“空壳运作”,项目接了,但公司连基本的技术团队都没有,全靠外包和分包完成。
四、挂证“产业链”:从兼职宝妈到兽医护士
随着注册类证书越来越多被外行“抢注”,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生存焦虑。很多本职从业者考证多年,却发现挂证市场早已被“非建筑专业”的人群占据:
1.全职妈妈、自由职业者、个体户;
2.甚至还有原本从事兽医、护士等行业的人员,为挂证专门考证。
这些人没有从业经验、不了解行业风险,却凭借证书“占坑”,压缩了真正从业人员的空间,也拉低了证书的专业含金量。
五、风险升级:项目经理答辩、四库绑定、实名考核
为了应对愈发猖獗的挂证乱象,多个省份陆续出台更严措施:
1.项目经理必须本人到场答辩,验证真实履职;
2.四库一平台绑定社保、证书、业绩,信息交叉核验;
3.实名上岗制不断推广,从项目经理向其他岗位逐步延伸。
挂证的风险也在逐年提升,不再是“闲置证书年赚几万”的美差,反而容易成为行政处罚、行业黑名单、职业发展受限的高风险行为。
六、行业“出清”是阵痛,也是重塑
我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但在涉及公共安全的建筑行业,这句话未必适用。一个从未上过工地的项目经理,你敢放心住他管的房子吗?
对于行业监管者而言,严查挂证,确实会动到中小企业的根本。但从长期来看,管得严、查得实,才能促进行业出清,净化市场生态,让真正有能力、有经验的从业者脱颖而出。
证书不是交易的筹码,而是责任的象征。希望未来的建筑行业,不再依赖“挂名撑场”,而是让“证书落地、人岗合一”成为常态。
上一篇: 一建水利挂证85万,带业绩才值钱
下一篇: 这些证书,为什么越难考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