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浙江新规上线,挂证、挂资质全面查!
更新时间:2025-04-16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4309         
标签: 浙江新规

图怪兽_蓝色扁平职业考试大纲公众号首图.jpg


近期,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房建市政工程领域资质挂靠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再次引发业内高度关注。这一次,整治对象不仅指向企业资质挂靠行为,更明确剑指“挂证”现象,聚焦于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等主要负责人的履职问题。对广大施工企业来说,这波专项行动无疑是一次强监管、高密度的“精准打击”。


一、专项整治重点:两大目标,四类重点问题

这次浙江整治的主要方向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挂靠资质”“挂靠人员”。


具体整治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项目负责人频繁更换,成“高危指标”

专项方案中明确指出:对于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在同一项目从中标到竣工过程中变更两次及以上的企业,将被列入重点整治对象。这类情况往往与企业资质不匹配、挂证现象直接相关,容易引发施工质量与管理责任的脱节。


2. 主要负责人履职不到位,到岗率必须达标

此次文件明确给出了量化指标:

a.项目经理的项目到岗率不得低于60%;

b.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的到岗率不得低于30%。


虽然这看似为“最低标准”,但据业内实际操作来看,浙江多地项目对考勤要求更加严格。例如,在杭州、绍兴等地区,全职项目经理需做到每三天打卡一次,连续三天未打卡就有被处罚的风险;而不少施工单位更直接要求每日打卡,形成“日常管、月度查”的高频监管机制。


3. 招投标负责人“人证不符”,重点排查

中标通知书上的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与后续施工许可中显示的负责人不一致,也被列为严重违规情形。虽然纸面文件容易“合规处理”,但这次专项行动更强调到现场查履职、查考勤,意味着“纸面合规”难以蒙混过关。


4. 近三个月“新入职”的负责人,也难逃监管

若项目中标后发现主要负责人(如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为近三个月才刚入职的人员,无论其是否挂证,只要社保转入时间不满足要求,也会成为重点整治对象。此项规定主要打击“临时调人头”“走形式注册”等挂靠现象。


二、整治时间表清晰,分阶段推进

浙江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从2025年3月正式启动,整体分为四个阶段推进:

 1744766219997.jpg

此次整治不仅限于住建系统内部,还明确提出要联合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等多部门协同执法,针对“虚假投标、挂证取酬”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惩,提升整治的震慑力和实效性。


三、从“挂靠潜规则”看行业痼疾

在建筑行业,资质挂靠早已不是秘密。例如,有些大型建筑集团将子公司的资质出借给孙公司使用,后者以每年2%-3%的“管理费”换取资质支持,子公司则无需参与施工管理。表面合规,实际脱节。这类模式在企业内部流转中更难被外界察觉,也是此次专项整治聚焦的“顽疾”之一。


此外,建造师挂证问题同样普遍。部分项目经理挂完证就“人去楼空”,企业打卡流于形式,而现场由其他未持证人员实际管理,风险极高。一旦出现质量或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将变得极为复杂。


四、浙江为何“只用本地建造师”?

不少业内人士注意到,浙江近年在项目招投标中普遍倾向本地注册建造师、技术负责人,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挂靠行为”已到了必须整治的地步。随着社保全国联网,企业更难通过短期“转社保”或“借用人员”来应对项目考核,这让本地人才成为更可靠的选择。


五、挂证终将被清算,合规才是出路

可以预见,浙江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并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有计划、有节点、有执行力的集中治理。对于那些仍存在侥幸心理的企业或个人来说,这一次恐怕真的要“慌了神”。


挂证、资质挂靠曾一度被视为行业“潜规则”,但随着监管手段日趋精准、责任落实越来越严,这条灰色地带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快速压缩。无论是企业还是从业人员,唯有合规履职、实岗在位,才能在变局中稳住脚步,持续发展。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