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省某城中村道路改造项目在招标过程中,引发了一场建筑行业的“地震”。三家已经顺利入围施工单位,眼看就要中标,却因为注册建造师数量未达到对应施工资质的要求,被评标委员会直接“一票否决”,彻底出局。
这个结局,让参与标书制作的工作人员直接“吐血”,几个月来连续熬夜、反复打磨的成果,在最后一刻灰飞烟灭。公司老板也无心再去KTV高唱“刀个刀个刀个刀”,一脸铁青地看着评标结果,一时间,只剩下沉默和懊悔。
更让业内震惊的是,这次“卡”得如此严格,背后的政策信号非同小可。
几十年的“行业惯例”被终结,住建部新规动真格
过去,虽然国家在资质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企业所需配备的注册建造师数量,但在实际执行中,招标部门通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认真去核查施工单位是否真实满足这些要求。这种“潜规则”已经在建筑行业中持续了几十年,很多企业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惯性操作”:
1.拿到资质后,为了节约人工成本,便立即与部分建造师“解约”或注销注册,仅保留最基本的人员配置。
2.这种做法一度成为行业默认操作,也间接导致建造师市场出现“持证不在岗”“挂证不执业”的普遍现象。
然而这一次,福建省打破了常规,明确执行住建部的新规:所有中标候选人必须满足其资质证书所要求的注册人员标准,即使招标项目本身未对资质作强制要求,也必须依据企业原有资质配备情况进行审核。一旦不达标,直接取消中标资格——毫不留情!
三家企业“自毁前程”,教训深刻!
此次中标失败的三家企业,其实并不是没有机会——早在招标文件中就明确标注了相关条款:
“中标候选人注册人员应满足其所持施工资质证书对应的施工资质标准要求。”
而且还特别说明,即便是部分项目未强制要求资质,也需按照资质配套人员标准进行执行。
换句话说,这次“吃亏”纯属企业自己轻视招标条款、抱着侥幸心理,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
建造师市场将迎来“大变局”?
随着福建此举打响“第一枪”,若全国各省市全面跟进这一执行标准,将对施工企业构成重大影响:
1.施工企业必须“养”足建造师,不再能玩“人证分离”的花样;
2.挂证现象或被根本遏制,以往依靠“临时借证”的做法彻底失效;
3.建造师证书的实际需求激增,持证人员的身价可能水涨船高;
4.企业合规成本上升,不得不正视长期人才储备问题。
一旦这一政策全面执行,全国建造师数量本就紧缺的矛盾将被进一步放大,价格也极有可能“暴涨”。特别是一建、二建证书,将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面子工程”,更是企业能否中标、能否承接项目的“入场券”。
尾声:企业要学会“读懂信号”,别再赌侥幸
本次事件也给广大施工企业敲响了警钟——政策红线不是摆设,标书里的每一行文字都可能决定你的命运。
与其在中标失败后追悔莫及,不如在准备阶段就将所有制度和要求落实到位。未来的建筑行业,将越来越向合规、专业、透明方向发展,靠“钻空子”与“惯例操作”吃饭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
这一波福建“较真式”的操作,或许就是风暴前夜的第一道雷响。施工单位、注册人员、猎头公司,谁能最快嗅到变化,谁就能在这场新规博弈中抢占先机。
下一篇: 2025年一级建造师矿业工程证书行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