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如何让一建证书告别挂靠?
更新时间:2025-02-22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3559         
标签: 挂靠

挂靠


近年来,随着各省对一建证书挂靠现象的全面排查,尽管政策越来越严格,监管力度日益加大,但从整体效果来看,挂证行为并没有得到彻底遏制,反而呈现出一种“难以根治”的局面。挂证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监管不力,更在于行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对于想要彻底消除挂证现象,真正让一级建造师(简称“一建”)证书成为行业内的持证上岗证明,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改变现有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模式,从而减少市场对挂证的需求。

 

挂证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要理解挂证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我们需要先了解一建证书的现有作用。目前,在建筑行业中,一建证书主要用于建筑企业资质的维持。所有建筑企业的资质等级都有对建造师的硬性要求,只有具备足够数量的持证人员,企业才能具备参与更大项目的资格。因此,企业会大量招聘挂靠人员,尤其是当市场对资质的需求远远超出持证人员的数量时,挂证现象便会愈加严重。

 

从2016年开始,建筑行业曾推出简化资质的政策,部分低等级资质不再对建造师进行考核,这一政策使得一建证书的需求一度下降,证书市场的价格也进入了最低谷。然而,这一波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变市场需求结构,挂证现象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建筑行业规模的扩大,挂证的需求没有实质性的减少。

 

这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建筑行业的资质管理过于依赖建造师的数量,而建筑企业仍然是通过满足资质要求来获得市场准入的“门票”。当这种结构性需求存在时,挂证现象便不可避免。

 

一建证书挂靠的根本问题

现行的建筑行业资质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过度依赖建造师资质:目前,建筑企业的资质等级与其拥有的建造师数量直接挂钩,这导致企业在资质申请时,必须确保持有足够数量的一建证书。这种过度依赖证书的管理模式导致了市场上对挂证的需求,企业为满足资质要求,选择挂靠未实际参与项目的人员,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挂证市场的发展。

 

建筑企业资质不灵活: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行业的运作模式不同,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过于僵化,依赖行政审批和证书挂靠来维持资质水平。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也导致了行业内部的不平衡发展。

 

如何遏制挂证现象?

要根治一建证书的挂靠现象,单纯依靠打击挂靠行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真正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建筑企业资质管理

目前,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模式过于行政化,过度依赖建造师数量来维持资质。如果将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从行政审批转向市场化管理,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资质和能力,或许可以有效降低挂证的需求。类似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制度,建筑企业也可以采取合伙人制度或资质分级制度,不再单纯依靠行政审批来控制企业的资质和发展。

 

这种改革能够推动企业在资质申请时更加注重实际工程能力与团队合作,而非单纯依赖持证人员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挂证行为的需求会显著降低,因为企业不再需要依赖挂靠人员来达到资质要求。

 

2. 优化证书与资质挂钩的政策

通过改变一建证书与建筑资质挂钩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挂证市场的需求。例如,可以调整不同类型的证书与企业资质的对应关系,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证书来评定企业能力。加强对企业实际施工能力、项目经验等多元化因素的考核,可以让证书的作用更加符合行业的实际需求,从而降低市场上挂证的需求。

 

3. 加强对挂证行为的监管

尽管打击挂证行为并非根本解决方案,但仍需加强监管,确保建筑企业能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现有的监管措施下,可以通过细化对挂证行为的处罚,加强对挂证人员的惩戒力度,避免他们继续从事此类违规行为。监管的加强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减少挂证行为的发生。

 

4. 提升一建证书的含金量

另一个有力的措施是提升一建证书的含金量,使其真正成为行业中持证上岗的必备证书。如果能通过提高考核标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确保持证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质,那么就能够减少企业挂靠不合格人员的需求,从根本上遏制挂证市场的发展。

 

挂证现象在建筑行业中由来已久,尽管政策不断加强,但仍无法彻底消除。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必须从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入手,推进市场化改革。只有当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摆脱过度依赖建造师证书的现状,真正实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改革,挂证现象才有可能彻底消失。通过提高一建证书的含金量、优化资质管理方式,并加强监管,才能逐步走出“挂证死局”,让一建证书真正成为行业内的专业资格认证,而不再成为挂靠市场的工具。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