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挂靠的现象在建筑行业较为普遍,涉及国家、企业与个人三方,下面我们从这三者的角度分析其低层逻辑。
国家
国家规定企业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建造师)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储备,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并保障生产安全。这一规定旨在防止因技术不合格导致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建筑行业的经济体量庞大,工程项目涉及的金额往往从百万到数亿不等,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2023年齐齐哈尔市学校体育馆的塌方事故导致多名学生死亡,这无疑是一次痛苦的教训。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国家希望保证工程项目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实施“人证合一”,即企业必须配备合格的建造师,不仅仅是为了办理资质,也是为了确保施工安全。
企业
然而,企业面临的现实却往往与国家的规定背道而驰。虽然国家要求企业配备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但企业往往认为技术人员并非项目开展的唯一关键。企业的核心诉求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它们通常认为建造师只要能提供证书,实际工作由其他人来承担就足够了。企业为了避免支付过多的薪资和福利,往往选择通过挂靠的方式解决“建造师”配备问题。
在挂靠模式中,企业与持证者达成协议,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给持证者,保证其证书的合法性,而持证者本人不需要实际参与工作。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看似合规的资质,同时避免了高额的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挂靠的人员往往缴纳社保,这为企业提供了“合规”的证明。外界看似证书和实际工作匹配,但实际上,企业和持证者之间的合同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规避监管的违法行为。
个人
对于个人而言,证书挂靠是一个低风险、高回报的生意。持证者通过在多个企业间挂靠,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而实际工作强度较低。许多持证者在获得证书后,通过挂靠赚取费用,这种“躺赚”模式使得个人能够以较低的投入获得高回报,证书成了他们的“资本”。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市场规律。随着建筑行业的整体下行,企业的需求逐渐减少,但每年考证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供大于求的情况使得挂靠价格开始下降,尤其是在二建建筑专业证书的挂靠市场中,价格已跌至每年1万元左右,且不包括社保费用。持证者不仅要支付社保费用,还要承担一定的费用给企业。可以说,市场化的供需关系直接导致了证书挂靠价格的下滑,挂靠市场的泡沫开始逐渐显现。
总结
证书挂靠的低层逻辑反映了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国家本意是通过强制性条文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但企业通过巧妙规避规定,利用证书挂靠降低成本,达到了形式上的合规。而对于个人来说,证书成了市场中的一个商品,短期内能够带来较高回报,但随着市场供给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行。证书挂靠作为一个市场行为,在短期内似乎解决了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导致行业的不透明与不规范,甚至损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下一篇: 边上班边备考建造师或挂靠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