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八月底开始,针对“挂证”现象的专项排查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地区已陆续公布了涉及的名单。成千上万的建筑从业人员被列入“挂证”名单,许多人正面临着资格证书注销和企业整改的压力。这一行动的强度和持续性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不唯一社保的挂靠证书,处理的力度显得愈加严苛。
与2019年“挂证”事件的处理相比,此次排查似乎并没有高开低走的迹象,反而呈现出更加严格的管理态势。很多建筑公司由于聘用了不符合规定的建造师和其他技术人员,纷纷面临证书注销的困境。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采取了先注销被排查到的建造师证书,暂时不注册新的建造师的策略,试图用“冷处理”的方式渡过这一轮排查。这些企业本来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不唯一社保的挂证人员,如今聘用唯一社保的人员,无疑要面临更高的成本投入,导致了部分企业的抗拒情绪。
据了解,近期发布的文件明确指出,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需要在每年12月底前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报送本地区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情况。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建筑企业的资质审查更加严格,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资质许可,还可能影响到其后续的工程承揽。特别是对于已经被标注为“资质异常”的企业,后续项目的招投标和承接将面临极大挑战。因此,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保证其从业人员的证书符合相关要求。
随着各地对“不唯一社保”证书的严格排查,市场上持有唯一社保证书的人员将变得越来越稀缺,导致这类证书的市场价值水涨船高。对于建筑公司来说,聘用唯一社保的建造师和其他技术人员,无疑意味着更高的用人成本。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为了响应国家对建筑行业资质管理的要求,推动行业向更加规范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这场排查行动不仅让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深刻认识到“挂证”行为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剧了唯一社保证书的市场紧张。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未来的用工成本可能会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人员招聘和管理,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上一篇: 双证挂靠的价格困局:1+1≠2的背后
下一篇: 如何在一建证书挂靠中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