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日,住建部和人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违规挂证行为专项治理的通知》正在逐步落实,推动行业变革的同时,也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有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它要求企业更加规范、合法地运营,但与此同时,也让许多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面临了生存的巨大挑战。
政策背后的利与弊
这项政策出台后,企业在资质维护方面的难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在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项目逐渐减少。以前,许多建筑企业通过挂证来满足资质办理或维护的需求,而这些证书往往是通过短期聘用或挂靠的方式来完成,成本较低,能够保证企业在资质要求上不掉链子。但如今,政策严格要求注册人员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并且必须为其缴纳社保、公积金等,这意味着人力成本将大幅上升,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才能找到合适的挂证人员。
根据新政策,技术负责人的要求不仅仅是高级职称或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经验,并且主持完成过多个符合资质标准的工程项目。这一规定让企业在选择合适的技术负责人时更加困难,而企业主要人员的配置要求更加精细,要求不同专业领域的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数量必须明确,并且缺一不可。没有合适的人选,企业的资质就无法通过审核,也无法参与市场上的竞争。
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挂证行为”的整治措施是本次政策的亮点之一。特别是对于聘用一年内变更注册单位2次及以上的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监管部门将进行重点核查。这一条规定几乎是一枚“核弹”,直接导致了市场上合规证书数量的急剧减少,使得许多建筑企业在资质办理、人员配置上面临极大挑战。以前企业通过短期挂证来降低成本的方式行得通,但现在的政策将使得这种低成本的做法不再可行,企业不得不为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提供长期稳定的待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行业洗牌加剧
由于新政策的严格执行,不仅企业面临资质办理的困难,行业的整体生态也在发生变化。根据统计,北京市在实施新政策后,已注销了1000多家建筑企业的资质,而在同一时期,几乎没有新增企业资质。这一情况暴露了行业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因无法适应新的政策要求,选择了注销资质以减轻经营负担。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更多的建筑企业将会面临资质注销的困境。行业的洗牌将愈加激烈,那些未能及时适应政策变化的企业,可能会在这场行业变革中消失。与此同时,合规证书的稀缺将进一步推高注册人员的薪资待遇,企业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所支付的费用也将大幅增加。企业要生存,必须加大投入,确保能满足政策规定的各项要求,这对许多资金和资源有限的企业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应对策略:如何适应新政策
面对政策带来的压力,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必须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首先,企业应主动适应新政策,确保资质和人员配置的合规性,避免因挂证等违规行为被处罚。其次,企业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公司能够满足新政策的要求,尤其是在技术负责人和专业人员的配置上,要提前做好规划。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待遇、优化管理模式等方式,提高团队的稳定性,降低因人员流动导致的风险。
结语
随着住建部和人社部的联合政策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整体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虽然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但也让许多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未来几年,行业的洗牌将进一步加剧,如何适应新政策、提高自身的合规性,将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建筑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变化,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上一篇: 如何高效备考一建,抓住行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