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底,住建部和人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违规“挂证”行为专项治理的通知。这一通知的出台,引起了工程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自通知发布以来,土木工程圈的讨论不断升温,许多业内人士纷纷预测,这一次的专项治理将会对整个挂证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从8月到10月的自查自纠阶段已经悄然过去,许多企业和中介仍在观望,而一些业内人士却认为,这正是一个机遇,风浪越大,证书的价值反而会越高。
挂证整治行动的背景与初步反应
根据住建部和人社部的通知,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查自纠(2024年8月到10月),主要目的是让各单位和个人主动对照检查,发现“挂证”问题后自愿进行整改。
第二阶段:全面排查处理(2024年11月到2025年2月),住建部门将通过比对注册人员的社保和公积金缴存记录,逐步精准查找出涉嫌挂证的人员,并进行严厉处理。
在最初的自查自纠阶段,许多人预计企业会主动清退一些违规证书,并重新寻找合规证书。毕竟,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鼓励企业自我纠正,避免受到更为严格的处罚。然而,随着自查阶段的结束,行业内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行动,反而是出现了长时间的观望。除了一些中介机构在初期频繁联系寻找证书外,后续的市场活动却冷清下来。这也让一些业内人士开始质疑,这次整治的力度究竟会如何,是雷霆出击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严格查证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对于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来说,大家普遍希望查证越严越好。随着国家对工程建设领域的注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挂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动态核查、社保配合、人脸识别、考勤打卡、GPS定位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引入,已经让挂证这一行业变得越来越难以操作。这些措施让“挂证”行为变得更加透明,作弊和逃避监管的空间逐渐缩小。过去一些依靠“挂证”实现收入的人员,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证书的使用场景逐渐减少,甚至被迫“压箱底”,无法再投入市场。
证书的价值为何水涨船高?
许多人开始讨论“挂证凉凉”的话题,认为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证书的价值会逐渐下跌。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严格的监管反而会提升证书的含金量。当政策收紧时,符合新要求的证书越来越稀缺,市场上可用的合规证书数量大幅下降。在这种供需关系的推动下,证书的价格和价值自然会上涨。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19年之前的情况,很多“挂证”并不需要交社保,且证书的价值本身也很高,很多人通过挂证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一时期,证书的价值主要由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且挂证操作简单、门槛低。然而,随着监管政策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证书需要配合社保,且要求人员必须全职到场,甚至要在工地上与工人同吃同住,这种变化让很多“挂证”开始无法继续使用。
如今,证书审核门槛提高,且在合规性和验证过程中更加严格。只有那些能够满足新规要求的证书才能继续投入市场,这让这些合规证书变得更加珍贵。随着市场对合规证书的需求持续增加,稀缺的证书持有者将成为市场上最为抢手的资源,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风浪越大,鱼越贵: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严格的挂证整治行动,将使得合规证书的供给大幅减少,这也意味着那些符合新要求的证书将成为市场上不可多得的“珍品”。对于一些能够满足严格要求、配合社保和现场管理的工程人员来说,这不仅意味着自己在市场中的价值将大幅提升,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证书和能力获取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报酬。
例如,那些能够在工地上全职到场,既能配合社保,又能够参与现场管理的项目经理,将会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他们不仅可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参与到项目的实际管理中,还能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这类证书持有者,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内最为抢手的人才。
对于普通的“挂证”从业者来说,政策收紧无疑是一次打击,许多人可能需要面临证书无法继续挂靠的困境,甚至面临从业资格的丧失。然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一政策收紧将促使行业更加规范化,证书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合规证书的价值将随之提升,对于那些能够适应新规则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机会。
结语
风浪越大,鱼越贵。在挂证整治行动的推进过程中,尽管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动荡,但对于合规证书持有者来说,严格的查证反而带来了更高的价值。当政策越是收紧,合规证书的稀缺性和价值就越大。对于工程行业来说,未来不仅仅是对“挂证”问题的治理,更是对行业规范化和人才价值重塑的过程。作为从业者,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提升自身的合规性和专业性,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上一篇: 勘察设计证书挂靠价格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