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建筑行业,证书挂靠已成为许多从业人员的一条“捷径”。尤其是在住建部发布的相关政策推动下,建筑行业对证书的需求逐渐升温。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许多企业和个人选择通过挂靠获得证书,而一些中介则以此为机会,采取各种手段从中渔利。作为曾经经历过挂证风波的“老司机”,我希望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向广大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那些准备挂证的同志们分享一些经验教训,避免大家在这条“坑坑洼洼”的路上走弯路。
一、证书挂靠市场的“涨跌”潮与中介的“阴招”
随着住建部的一纸公文,建筑行业的证书需求出现了急剧上涨,尤其是勘察设计、施工类证书的价格水涨船高。在这波行情中,不少人才和中介都借机忙碌起来。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建筑从业者,我的证书也正好在年底到期,考虑到大环境不太理想,我便决定提前“出手”卖掉自己的证书,抓住这波市场的最后机会。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不得不感叹,这条路上埋伏的陷阱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我与人力资源中介商议后,选择了一个央企直签单位,并通过中介与用人单位签署了合同。合同中明确了注册成功后,5个工作日内打款的条款,然而结果却与我预期相差甚远。虽然注册中心很快通过了我的注册申请,但等待了5个工作日、7天、10天,最终才得知要等到两周才能打款。而在这期间,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我的焦虑愈发加剧。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什么问题,可能会错失“卖出”证书的最佳时机。
当我得知甲方的打款承诺未能如期兑现后,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开始通过网络查询这家公司的相关信息,结果发现公司官网上所提供的联系方式并无法联系到任何人。在经过多次尝试后,我终于联系到公司,得知所谓的“用人单位”其实是一个中介,合同中的“用证单位”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单位。幸运的是,最终我与真正的用证单位取得了联系,并补充了协议,才顺利完成了整个流程。
二、如何避免挂证过程中的“坑”?
1)核实用人单位的真实身份
挂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介的横行。一些中介为了赚取差价,往往采用代签的方式,与人才签约后,再通过虚假的协议将证书挂靠到所谓的用人单位。面对这些“假协议”,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在签署协议之前,务必通过视频、电话等多种方式核实用证单位的真实性。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亲自到用人单位了解情况,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2)避免代签带来的风险
代签现象在挂证市场中并不罕见。中介通过代签协议,可以提高挂证价格,但往往伴随有价格波动的风险。比如在高价签约时,打款时价格却有所下调。甚至有些中介会在打款后进行克扣,削减人才应得的部分。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要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签署协议前要清楚明了协议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3)警惕中介“回款”问题
不少中介会利用“甲方需要开发票”的借口,要求先将款项打到他们的账户,再转交人才。在与中介合作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回款问题。除非你与中介已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否则最好避免这种方式的交易。如果中介提出类似要求,应该多方求证,确认其合法性。如果是国企或央企挂靠,更要谨慎,因为一些单位的资金回款渠道和流程较为复杂,一旦发生问题,很难追回。
4)注意社保问题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社保的缴纳情况。许多企业要求挂靠人员提供唯一社保,而一些中介则会利用这一空档,从中做文章,甚至从中赚取差价。比如有些建筑行业的人员,因为不符合唯一社保的要求,被中介从中剥夺了原本应得的差额,导致人才的权益受到侵害。因此,在挂证过程中,务必确保自己符合唯一社保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5)避免合同期短与解聘证明拖延
一些中介会与用人单位签订较短的合同,注册成功后,很快便终止协议。这样一来,人才即使挂证成功,往往也只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挂靠的收益。而且,很多用证单位会拖延开具解聘证明,直到证书到期后,才开始办理。这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延迟完成挂证的最终解聘手续,给人才制造困扰。因此,合同的期限定要清晰,避免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上一篇: 建筑企业要为建造师缴公积金?
下一篇: 内卷现象的根源:造价资质取消或许只是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