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住建厅对建筑行业“挂证”现象的严查,监管手段日益升级,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多个地区纷纷公布了挂靠人员的名单,包括西藏、浙江、福建等地,最近银川也公布了886名挂靠人员的名单。此次整治主要针对一、二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以及勘察设计类等证书,通过查社保和公积金不一致的情况进行核查,严厉打击了挂证行为。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核查手段逐渐多元化。除了社保和公积金,最近有新情况浮出水面。各地开始核查安管B证书与注册单位不一致的情况,显然,“挂证”的整治手段已经向所有证书领域扩展。如果仍然想继续挂证,不管是哪个证书,都必须确保与注册单位一致,不然将面临被查的风险。
更加严密的查证手段,尤其是“智慧工地”的引入,让挂证问题的查处变得更加精确。几天前,湖北省的一名建造师就因唯一社保被查出疑似挂证。虽然这名建造师的社保在唯一的单位缴纳,但他在多个项目中打卡,经过工地智慧平台的大数据比对后,发现了不一致。于是,他所在的单位被列入了挂证企业,依据是工地考勤系统上传的数据与注册单位不一致。
目前,许多工地都实行实名制,员工打卡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上传。各类证书的挂靠和考勤信息的核对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人工核查,而是利用智慧工地系统进行大数据比对,使得挂证的识别更加精准和高效。监管部门通过这一手段,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人员是否存在“挂证”行为,大大提升了打击的力度。
另一方面,由于查挂证的手段越来越精准、到位,证书挂靠市场的行情也迎来了回升。据悉,一些地方的一建机电、水利等领域的挂靠价格已飙升至5-6万元,回到了以往的最高峰。这一方面反映了建筑行业的用证需求,另一方面也让许多挂靠人员感受到了市场风险的增加,纷纷考虑是否继续挂证。
随着各个省份对挂证行为的查处逐步深入,相关政策和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对于那些还打算继续挂证的人员来说,当前正是需要保持谨慎的时刻。若有证书不再需要挂靠,最好及时撤回,以免被查出来后遭受严重后果。一旦被查实挂证,最少要面临3年内无法注册的处罚,这对于职业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创。
总之,建筑行业的挂证整治已全面升级,检查手段更加精准,挂证行为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对于从事挂证的人员来说,还是要牢记“安全第一,证书第一”。毕竟,这些证书是经过艰苦努力和时间积累下来的,不容轻易丧失。
上一篇: 考证迷途:中年人的自我提升之路,还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下一篇: 建筑企业要为建造师缴公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