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筑行业的挂证整治工作可谓一波三折,从自查自纠到集中整改,整改的范围与力度不断扩大。尤其是在2024年,住建部与地方政府联合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对挂证行为的整治力度。然而,尽管治理初衷是为了解决行业乱象,净化市场环境,真正落实起来却充满了困境,甚至不乏因“广撒网”式的整改而造成了误伤与企业困境。
1. 自查延迟与整改“广撒网”
本来,挂证自查自纠的工作在10月底就应当结束,然而,由于各地的具体执行情况不一,很多省份相继延长了整改时间。以青海为例,整改时间延长到了11月15日,上海和北京也相继宣布延长至11月底,广东更是给企业20天的整改期,甚至有的地方调整到11月26日。
整改时间的延长,显然说明了整治工作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原本只应针对存在问题的人员和证书进行整改,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没有问题的人员和证书也被纳入整改范围。这种“大范围、广撒网”的整改方式,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和员工的负担。许多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一些原本没有问题的人员也因此被错误地列入整改名单,需要不必要地解释和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举个例子,有的人由于公积金封存多年,而被要求整改,甚至企业不为员工交社保或公积金,反而成了员工的责任,这种“误伤”现象在各地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2. 企业与人才的双重困境
挂证整治的广泛覆盖,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也让不少从业人员陷入了困境。一些企业原本在整理资质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安排,然而此次整改却让他们陷入了更为复杂的局面。以浙江为例,针对建造师等人才的社保要求和证书注册轨迹的核查,要求建造师等专业人员提供最近三个月的社保记录,并不得重复用于其他企业的资质申报。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为了应对整改要求,匆忙寻找替代人员,这也让一些人才被误伤。
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整改期限的压力,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符合条件的人才,还要处理好证书的变动和合规性。这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不少企业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了资源紧张和人力短缺的情况。这些企业如果无法及时完成整改或解决挂证问题,就有可能面临资质被取消或停业的风险,这对于一些原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建筑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 国企与央企的“挂证”现象
令人意外的是,曾经被认为资质健全、资金雄厚的国企与央企,也未能逃过此次整治风暴。据青海住建厅公布的整改名单显示,央企和国企的整改人数竟然占据了整改名单的大部分。在青海住建厅公布的第二、三批次挂证整改企业前十名中,中央企业占比高达60%。例如,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被查出挂证158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被查出100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也有38人涉及挂证问题。
这也暴露了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资金雄厚的央企和国企,也通过挂证这种“低成本”手段来满足资质要求。通过挂证,这些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质支持,进而参与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中。然而,挂证这一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暴露了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公和资源不均。
4. 司法诉讼与政策落地的难题
随着挂证整治工作逐步展开,部分企业对整改的执行提出了异议,甚至出现了司法诉讼的案例。江苏的一家建筑公司就因认为建筑资质延期难度过大、整改要求不合理,决定起诉住建厅。这一案件也反映出此次整改过程中,部分企业对政策执行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感到不满,认为这对于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额外的压力。
与此同时,高价的建筑市场,尤其是浙江省等地,针对建造师等人才的社保要求以及短期证书的使用问题,也引发了企业的不满。一方面,企业急于完成整改,另一方面,补充人才和证明合规性却面临着巨大的难度。为此,不少企业急于寻找替代人员、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手段来应对政策压力。
5. 改革的初衷与执行的困境
打击挂证、整顿行业乱象本是好事,初衷是为了解决行业的违规问题,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然而,问题出在政策执行环节。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执行细则,导致各地执行力度、执行标准不一,造成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政策过于宽泛,整改范围过大,反而让本应清理的“害群之马”无法有效清除,反倒让大多数企业和人才陷入了整改困境。
这场整治风暴的实施,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和预案,很多企业和从业人员未能及时获得清晰的整改指引。整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各地政策不一的现象,加剧了行业的不稳定,也让不少企业和人才感到迷茫。
6. 展望未来:如何走出困境
尽管此次挂证整治风暴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整治工作对行业的影响仍然是积极的。通过此次整治,行业内的挂证行为将得到有效制止,一些挂证行为盛行的企业也将面临淘汰。行业的清理工作将促进市场秩序的恢复,增强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然而,政策的执行应当更加细致、明确,避免“一刀切”式的治理。对于企业和人才来说,相关部门应当出台更为具体的操作细则,让整改过程更加透明和可执行,确保不至于让“误伤”现象过于普遍。同时,企业也应增强合规意识,避免利用挂证来规避真实经营问题,做到合法合规。
总的来说,挂证整治虽然风暴不断,但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最终必会带来一个更为清明、有序的市场环境。希望在后续的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细节,缓解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负担,实现真正的行业净化。
上一篇: 证书挂靠,什么是有效业绩
下一篇: 土木工程人的挂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