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的通知》在建筑行业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这一通知与挂证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旨在强化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宽进、严管、重罚”的建筑市场监管机制。此举不仅剑指挂证乱象,也将矛头直指企业资质问题,从个人到企业实现监管全覆盖。动态核查的推行将对建筑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325建筑网小编将围绕此次核查的重点、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政策背景:双管齐下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在近年来的建筑行业中,“挂证”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建造师将自己的执业资格证书挂靠到与自身实际工作无关的单位,而这些单位通过虚假持证人数取得资质,实则缺乏满足资质要求的专业能力,严重威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针对这一现象,住建部已多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违规行为进行清理。
然而,仅靠挂证专项整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次出台的动态核查制度,直击建筑企业的软肋,通过对企业资质的严格审查,从根本上遏制挂证和不合规行为。动态核查的重点企业包括:
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
如发生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转包或违法分包的企业。
以告知承诺方式申请取得资质的企业
针对这些企业的资质真实性进行重点核查。
聘用不合规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
如聘用被撤销或吊销注册资格人员,以及一年内变更注册单位两次及以上的人员的企业。
“裸奔”的皮包公司
一些企业办理资质后并未聘用任何符合要求的建造师,沦为“空壳公司”,是动态核查的直接打击对象。
双重压力下的企业现状与行业动荡
此次挂证专项整治与资质动态核查的结合,对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企业的资质动态核查,不仅要求企业满足资质标准,还要拥有符合要求的注册人员。两项政策的联合实施,使许多建筑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1. 企业面临高昂的合规成本
挂证专项整治的推进导致市场上符合要求的建造师证书数量减少,而动态核查又要求企业必须拥有符合资质标准的人员。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高昂成本去市场上寻找符合条件的建造师证书。特别是那些本身没有实际业务的皮包公司,资质证书已变得鸡肋,继续维持资质成本高昂,而注销资质则意味着彻底退出市场。
2. 建造师证书价格短期上涨
政策双管齐下的结果,直接推动了市场上建造师证书价格的上涨。特别是二级建造师,由于需求量较大,成为企业“补位”的主要选择。以热门专业如市政和机电为例,证书价格上涨尤为明显。而冷门专业如矿业工程,则因需求集中于少数省份(如山西)而形成区域性的高价现象。
3. 皮包公司逐渐被淘汰
动态核查对没有实际业务的皮包公司形成了沉重打击。许多企业因无法承担人员和资质维护费用,选择注销资质或退出市场。市场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但对短期内的市场供应链造成了一定冲击。
政策影响与未来趋势
这次挂证专项整治和资质动态核查的联合行动,将对建筑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行业整合加速
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皮包公司将逐步被淘汰,市场资源将向具备实际业务能力的大型企业集中。这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规范化水平,但对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证书需求与价格波动
在政策高压期间,建造师证书价格可能会出现短期上涨,但涨幅不会持续太久。核查通常要求企业提供三个月的社保证明,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寻找短期解决方案。长期来看,证书价格可能因市场需求回归正常水平而趋于稳定。
~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
通过动态核查,行业内虚假资质和挂证现象将大幅减少。企业将更加注重聘用真实、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行业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工程质量和安全也将得到保障。
企业与个人的应对策略
面对政策高压,企业和个人需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1. 企业:合规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需根据资质要求聘用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避免因人员或资质问题受到处罚。
~注重实际业务发展
皮包公司逐渐失去市场生存空间,企业需专注于实际业务,提升项目质量与竞争力。
2. 个人:提升专业能力,主动适应市场
~获取稀缺专业证书
在二级建造师需求高涨的情况下,个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考取热门专业证书,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注重长期发展
建造师应不断提升执业能力,规避挂证等违规行为,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提升个人价值。
结语
挂证专项整治和资质动态核查的联合实施,是建筑行业监管力度加大的重要体现。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清理行业乱象,还将推动建筑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然而,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只有积极适应政策变化,企业和个人才能在新的行业环境中抓住机遇,赢得未来的发展优势。
上一篇: 建造师挂靠价格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