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为什么老板不愿意用坐办公室的预算员?
更新时间:2023-04-03       来源:325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864         

刚入门的预算员,就如同一只走进了迷宫的小白鼠,对于工程造价的理解,仅限于看图纸、算数量、估价,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只能在一片茫然中摸索。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建模时间太长,看不懂图纸。不熟悉施工流程,易造成疏漏;若是只有一个粗略的建设过程,就会将整个建模的逻辑弄得一团糟,根本不可能做出精确的计算。他没能赢过对方,也没能赢过对方,这让他很为难。


截屏2023-04-03 下午10.07.36.png


我当初在这个项目里,天天都是做模型工作,有了基本的识图模型,对软件的使用也比较熟悉。可是当我向材料部报出数量时,却发现数量始终不符,无奈之下,我每天都要到工地去,结果却发现工地的施工界面与我设计的不同。就像墙壁上的大样,在梁板上浇注的时候,是同时进行的,而在模型上,则是将两个部分分开。如果在计算工程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工地的施工条件,计算得太少也就罢了,计算得太多,不仅会对工地计算产生误导,而且还会浪费材料。预算编制人员常常不知道要到工地上去,或是到了工地上却抓不住重点,只是在工地上“视察”一圈。今天,我们将共同回顾即将结束的一个工程,并就“为何要到现场,到了现场该怎么办”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横向了解,更全面

首先,我们要全面、全面地了解建筑工地。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等都是在施工现场实际发生的费用,属于看得见的费用。先把人工费用这个项目先放一放,关于物料和机器,你们知道工地上有什么东西吗?许多材料不在单子上,而在单子上却包括了,你能不能对它们的种类,数量,功能都了如指掌?在施工现场,什么机器应该归入措施费用,什么机器应该归入直接费用?这将有助于我们确定一个特定项目的单价构成。


我始终记得项目经理所说的:“在工地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成品,每一项成本,都要明确其成本的来源和支付对象。”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因为在结算时,一些没有包括在清单中的费用,还有劳务分包合同中没有约定,但是实际发生的费用,都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在结算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项目已经进入了结算阶段,这些费用已经无法获得过程资料,所以,如果要找甲方结算或者班组结算,就会产生很多的纠纷。

因此,如果您不知道到工地“看什么”,那么您可以尝试将这些费用的来源和流向都记录下来,这样或许可以为您争取到很多的签证费,或是降低团队合同中出现的纠纷,同时还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项目的造价。另外,多到事发地点拍几张照片,以后说不定会有大用。


二、更深层次的纵向理解

大概知道了这个项目的大概情况,大概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对于预算人员而言,时间通常是非常珍贵的,而我的另外一条忠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挑选出一个有针对性的目标。尽可能选择一个观测过程完备的单体,分别记录施工过程,每天的形象进度,工人人数,材料用量,机械使用台班。多与工人大师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掌握市场上的人工价格,用以计算机器的各项指标;拿着定额,对同一工程的实际施工内容和定额进行对比分析。工作内容不一样,消耗也就不一样,明白预算和实际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我们更精确的组织价格;对形象进度和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行记录,可以获得人工消耗的数量,这不仅对组价有帮助,还对我们做工期索赔或者抢工索赔有帮助。有些零散材料不能准确到定额,可以扩大,例如定额中一立方需要多少克,就可以计算一层楼的工程量需要多少包、多少支。


在进行纵向观察时,可从横向中选择其他单体进行比较,也可从纵向中选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以使指标的背景含义更加完整。另外,通过工地和清单模式的比较,可以理解施工过程,从而对模式的完善程度做出判断;知道了建造过程,才能检验模式的逻辑性。建模永远只是一种方法,而模型永远只是一种工具,只有将模型与现实更加接近,才能增强其实用性。


三、全程实施,有开始有结束

成本管控是一个全阶段、动态管理的过程,施工现场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一天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投入和输出,寻找到投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点,这就是我们去现场的意义。及时发现过度、无来源的投入,及时发现过度、无来源或不合理的产出,并及时将证据保存下来,明确哪些可作变更签证,哪些可提高管理水平,哪些可扣减班组,哪些可以作为利润点。所谓“纸上谈兵,身体力行”,这种经验是不可能从书上、从旁人口中得到的,必须要靠自己的双眼去看,去用心去分析、去总结。


  • Copyright © 2010-2025 挂靠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