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7年北京召开全国瞩目的十九大。而环评人最关注的莫过于是在十月一日开始施行的新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所有新版《条例》的修改内容当中,大家关注的重点无疑仍是有关资质是否取消的话题。
那段时间,每个涉及资质的细节都受到了关注:
你看,环保部受理资质没有停!
你看,新受理的资质申请公示日期到了10月以后!
你看,新批准的资质有效期仍然是四年!
…………
那要怎么样呢?难道要部里说:
反正资质要取消了,您就别申请了!
反正资质取消了,就公示到30号吧!
反正资质要取消了,有效期就写到年底好了!
我相信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不会这样自作主张,在正式文件没发布前擅自停止工作,就像虽然早已确定更名为“环保部”,但“环保总局”的牌子也要挂到最后一天一样。
可是话说回来,我们所讨论的“资质取消”真的是法律意义上的“资质取消”吗?
我们当然知道根据2016年修订的《环评法》,环评仍需要资质单位来完成。我们也知道《环评法》作为一项法律,需要全国人大或者人大党委会才有资格修订。那么我们自然知道,在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没有修法之前,环评资质不可能真正取消。可是我们依然还在谈论“资质取消”的话题,为什么呢?
可能这正是一些人紧盯不放的所谓“破绽”吧!他们在嘲笑我们:傻瓜!白纸黑字写的那么清楚,资质怎么会取消呢?
然而,我们谈论的只是文字意义上的“资质取消”吗?当然不是,我们所说的“资质”并不是环评单位所取得的那个证书,而是指目前这个已经执行多年的严格的资质管理体制(当然长期来说资质证书也会取消)!这难道还用说吗?
为什么要纠结于文字表面的含义呢?我们是环评行业,又不是书评行业。
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没办法知道资质改革到底是从今天开始、从十一开始还是从明年开始。但是从国务院三令五申的文件来看,从其它行业大刀阔斧的改革来看,从环保部前任陈部长到现任李部长雷厉风行的动作来看,环评的资质改革也不会太远了。看出这一点并不需要太高的技巧,只要怀着一颗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立场的心,相信即使是远离决策中心的人依然能感受得到,这就像看到乌云就知道要下雨一样。有人屡屡不愿意相信,无非不敢面对现实而已。
我们谈论“资质取消”,并不是谈它字面上的含义,也不是孤立地谈“资质将要取消”,而是谈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资质取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迎接资质取消。我们希望通过一篇篇文字引发大家的思考,通过彼此的讨论让大家适应这个变化,哪怕我们的观点有偏差、有错误,如果能给同行们以启发就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每一个身在环评圈里的人,没有人愿意放弃已有的优势,也没有人愿意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可是,把头埋在沙子里不会让危险远离,只会让人成为笑柄,失去机遇。与其如此,倒不如早做准备,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抢占先机。
环评市场萎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资质条件放宽乃至取消只会能让竞争更加激烈,红海更红。但另一方面,环评以外的环境咨询市场仍有一大片蓝海等着有心人去开发。因此,抢市场、抢位置是不二的选择。所谓抢市场,就是在环评的红海中利用最后的机会,充分利用资质的价值,在不多的时间里拿到最多的合同。所谓抢位置,就是在环保管家、排污许可证等待开发的蓝海里占据先机。即使没有可观的利润,仍要占领市场,等待发展机会。
作为环评人,则需要更全面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未来的环评公司(或者说环境咨询公司)既需要技术精湛的专家,同时更需要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学习型人才。在未来两三年环境咨询行业的变革期内,可以肯定所有的大型环评公司都会减少人力压缩成本,那么他们喜欢的要么是“专”家,要么是多面手的“全”才。主动尝试新业务,主动介入新领域,会让我们在公司里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长期来说,环境咨询行业的竞争仍是技术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谁能适应市场变化,在最短时间里找到客户的痛点,谁就能成为市场上的胜利者。中国的市场注定不会脱离政策影响独立存在,每一次行业政策变化都将淘汰一批老旧公司,同时催生出新的市场机遇,因此盯紧政策仍是企业的最优选择。
与此同时,整合将成为未来两年环境咨询行业中最常见的词汇。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专业的环评公司会发展成全方位的环境咨询公司,环境咨询公司会发展成咨询、工程兼顾的综合型公司。行业资本会加速进入咨询行业,市场份额会加速向行业领先者聚集,环境咨询业很可能将出现十亿(营业额)级的大型公司。
资质取消打破一个封闭的旧世界,同时也会加速形成一个开放的新世界!就让我们敞开怀抱迎接它吧!
上一篇: 2022年全国岩土勘察资质企业数量曝光!
下一篇: 新资质下资产评估师挂靠价格多少一年?